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塞罕壩風電場:舞動又一個綠色奇跡

來源:新華網 編輯:沐雨 人氣: 發佈時間:2018-09-12 08:52:04
摘要:

圖為塞罕壩風電場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孫廣見)踏入塞罕壩這塊土地上,遠處綠草如茵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交相輝映。道路兩旁數不清的風機和遠處的高架電網,在提醒著我們這些外來的到訪者,這裡就是國內首座“百萬千萬級”的風電基地—塞罕壩風電場。

大唐集團赤峰分公司黨委書記劉相銳介紹説,塞罕壩風電場是由大唐赤峰塞罕壩風力發電公司建設,2005年風電場一期工程開工,當年就完成了首批機組並網發電,實現了中國大唐集團公司風電項目“零”的突破。

“吃風沙”精神鑄就高寒風電場

當車子駛入塞罕壩風電場已是下午,無數的風機在風轉机動,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草原上。“別人來這種樹,我們在這種風機,最初在塞罕壩種下的第一粒風電種子,如今已經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劉相銳指著眼前的6號風機向記者自豪地説道,6號風機是塞罕壩風場的功勳機組,見證了大唐集團風電事業的成長。塞罕壩風電場每年向東北地區和冀北地區輸入超過30億千瓦時的電量,為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五省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在赤峰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子新這代風電人的眼中,塞罕壩風電場對他們而言不僅只是大唐集團試水風電産業的成功範例,更寄託著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的豪情壯志。對於那段歲月,這位創業者有著刻骨銘心的回憶。“由於塞罕壩風電場區域的海拔高達1700米,屬於高寒地區,全年的無霜期只有3個月,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二攝氏度,在冰天雪地裏施工成了家常便飯。再加上複雜的地質條件、閉塞的交通狀況、物資供應緊張等困難為風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考驗。”

極端惡劣的條件沒有擋住塞罕壩風電人的腳步,反而淬煉出大唐塞罕壩“吃風沙”精神。為了早日彌補中國大唐集團公司風電産業的空白,他們自我加壓縮短工期,每項工作以分鐘計算。40天就建設了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創造了國內變電站建設的奇跡。赤峰分公司副總經理楊崗説:“當時為了趕工期,不分晝夜地施工,一到晚上,燈火通明照亮半邊天”

在這種“吃風沙”精神的引領下,大唐風電人乘勝追擊,創造著高寒地區風電建設的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2006年建成了亞洲最大在役風電場,2007年建成世界最大在役風電場,2012年率先建成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場,截至2017年底,在役裝機達152萬千瓦,建成同一投資控制與運營主體、同一區域的世界最大風電場,容量排名為世界第一位。預計“十三五”末,投産總容量將達到252萬千瓦。然而大唐風電人的抱負還遠不止此,他們將致力於打造國內“最大、最強、最優、最美”風電場,助力大唐集團全面提速建設國際一流能源集團。

當年的塞罕壩一期工程基建指揮部舊址已被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評為首批“大唐文化景觀”。“這是我們這代風電人創業的起點,也是塞罕壩‘吃風沙’精神最好的歷史見證。”赤峰分公司副總經理楊立華説。

技術改造破解棄風難題

圖為風電場操控中心

並網難依然是目前風電大佈局所面臨的問題。“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産業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好解決棄風限電是擺在每個風電企業面前的難題,這需要發電企業、用電單位和電網公司繼續深入研究、通力合作,利用創新的市場思維和技術手段共同解決風電消納難題。

赤峰分公司始終高度重視利用科技手段推動解決棄風限電難題。早在2010年,他們就以東山風場為試點,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使東山風場完全符合風電並網技術規定,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首家“電網友好型風電場”,並在集團風電系統內做為示範風電場進行推廣。

同時,赤峰分公司還積極開展典型故障分析,發現共性、頻發性故障,加強設備缺陷治理,有效控制設備故障時間,統籌安排小風季、大風季限電時段的設備治理,盡可能減少電量損失。

赤峰分公司副總經理曹文嬌表示,近年來,公司加強電力市場形勢研判,積極爭取外送空間。緊盯赤峰地區電力市場改革動態,積極爭取大用戶直供政策,同時認真研判地區風電消納形勢,積極參與富餘風電送華北電量交易工作,有效降低限電水準,特別是緩解了春節期間深度限電的壓力,電量增發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