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全文)
2022-06-28 15:11:32.0 來源: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
序 言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二章 推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第一節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
第三節 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和應用
第四節 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第三章 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節 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
第二節 暢通文化産品傳播流通
第三節 釋放文化消費潛力
第四節 改善文化消費環境
第四章 優化文化産業空間佈局
第一節 推動區域文化産業協調發展
第二節 促進文化産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三節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
第五章 推動文化産業融合發展
第一節 發展文化和旅遊融合重點業態
第二節 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載體
第三節 推動文化産業與其他相關領域融合
第六章 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第一節 發展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
第二節 構建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
第三節 規範發展文化産業園區基地
第七章 培育文化産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構建文化産業國際合作新格局
第二節 增強對外文化貿易綜合競爭力
第三節 創新文化産業國際合作支撐體系
第八章 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
第一節 完善支援政策體系
第二節 推動服務機制創新
第三節 引導擴大有效投資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落實經濟政策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第三節 加強人才培養
第四節 規範市場秩序
第五節 抓好組織實施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編制本規劃。
序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産業。發展文化産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推動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産業繁榮發展,2015年至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從2.7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4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13%,佔同期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從3.95%上升到4.5%,文化産業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發展,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文化産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將不斷催生新産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文化産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精神文化産品供給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産業將成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也給文化産業發展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文化産業自身發展的品質效益還不夠高,産業結構還需優化,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不夠深入,文化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創新創意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文化經濟政策有待完善落實。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産業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改革創新、奮發有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産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準和創新鏈效能,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堅持正確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既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規律,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確保文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生産導向,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3.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推進文化産業內容形式、載體渠道、業態模式等創新,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趨勢,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創新激發動力、增強活力、釋放潛力,推動産業結構升級、鏈條優化、價值拓展,提高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4.堅持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戰略,堅持以文化賦能發展,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促進文化産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文化活力。
5.堅持系統觀念。圍繞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全國一盤棋,把握文化産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統籌區域城鄉文化産業發展,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事業與産業、供給與需求、國內與國際等重要關係,加強戰略謀劃、整體推進,促進形成文化産業發展新格局。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産業結構佈局不斷優化,文化供給品質明顯提升,文化消費更加活躍,文化産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文化産業發展的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型文化業態更加豐富,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特徵更加明顯,産業鏈條和創新發展生態更加完善,文化産業與相關領域融合更加深入,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供給體系品質明顯提升,推出一批適應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的精品力作,文化産品和服務內涵品質、創意水準持續提升,推出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品牌,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更加活躍。
——産業佈局更趨合理,區域分工協作體系更加完善,協調發展機制逐步健全,建設一批具有顯著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的文化産業功能區、文化産業中心城市、區域文化産業帶,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進一步提高。
——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文化市場主體規模持續擴大,結構更加合理,競爭力顯著提升,文化市場環境更加健康有序,文化經濟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産業人才大量涌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
展望2035年,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將大幅躍升,文化産業發展品質效益、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準將邁上新的臺階,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將達到新的高度。
第二章 推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堅持以創新驅動文化産業發展,落實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促進文化産業“上雲用數賦智”,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文化産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深度應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超高清、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動數字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充分運用數字文化産業形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促進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路直播、短視頻等線上新經濟結合,支援基於知識傳播、經驗分享的創新平臺發展。促進數字文化産業賦能實體經濟。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
強化科技在演藝、娛樂、工藝美術、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行業中的應用,推動傳統文化行業轉型升級。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推進與數字技術的新形式新要素結合,讓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全面提高傳統工藝産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戲曲、曲藝、民樂等傳統藝術線上發展,鼓勵文藝院團、文藝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演播。鼓勵傳統文化行業與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合作,規範推廣流量轉化、體驗付費、服務運營等模式。
第三節 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和應用
圍繞文化産業發展需求,密切關注資訊技術、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強化自主創新,整合優勢資源,加強文化産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支援設立文化産業領域的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文化産業領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推動虛擬現實、交互娛樂等領域産品、技術和服務標準研究制定,形成文化産業標準體系。加強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國際標準和數字藝術顯示國際標準應用推廣。
第四節 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推動文化産業要素合理集聚,促進創新鏈高效服務産業鏈,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化運用,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抓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提升文化裝備水準,加強文化産業數據中心、雲平臺等“雲、網、端”通用基礎設施建設。支援文化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平臺、網際網路創業和交易平臺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鼓勵建設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文化雙創服務平臺。
第三章 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強需求側管理,以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
第一節 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生産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突出思想內涵,發揚工匠精神,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質文化産品。鼓勵和支援文化企事業單位、個人加強內容原創和産品研發,推動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動漫、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推出更多以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等為載體的數字文化産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創作生産更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産品。把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中國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努力提供更多適應青年文化消費需求、傳遞向善向上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産品。支援創作生産適合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狀況的文化産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發經濟,鼓勵研究開發適應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文化産品和消費模式。落實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産品品牌。
第二節 暢通文化産品傳播流通
完善文化産品傳播和流通體系,促進文化産品順暢有序流動。鼓勵和支援文化傳播渠道建設,發揮各類文化傳播渠道作用,推動文化産品傳播。鼓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及電子票務、演出院線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發揮各類資訊網路平臺的文化傳播作用,提升文化産品傳播數字化、網路化水準。發揮各類文化産業展會交易平臺作用,鼓勵搭建統一開放的區域性文化産品展示交易平臺。
第三節 釋放文化消費潛力
推進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建設,推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成為示範城市、區域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發揮示範城市、試點城市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和推動各地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促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舉辦文化消費季、消費月、消費周等多種形式促進消費活動,完善常態化消費促進機制。推進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豐富夜間文化和旅遊産品,優化夜間餐飲、購物、演藝、娛樂等服務,構建多樣化夜間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培育網路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慧消費、互動消費等新型消費。發揮線上交流互動、品牌打造、精準行銷等優勢,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互促。
第四節 改善文化消費環境
改造提升現有文化消費場所設施,鼓勵把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推進文化消費網點建設。鼓勵建設匯集文創商店、特色書店、劇場、文化娛樂場所、博物館、美術館等的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向文體商旅綜合體轉型,支援建設文化內涵豐富的高品位步行街。提高文化消費場所、場景支付便利度,規範發展文化消費信貸産品和服務。推廣電子票、雲排隊等網路消費新方式,提升數字化預約能力,提高文化消費便捷程度。推動各地建立文化消費數據監測體系。
第四章 優化文化産業空間佈局
貫徹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把握文化産業發展規律特點和資源要素條件,加強區域、城鄉統籌協調和協同聯動,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形成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文化産業空間佈局。
第一節 推動區域文化産業協調發展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推動區域文化産業帶和産業群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産業在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作用。統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文化産業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開展産業合作與幫扶,推動區域文化産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鼓勵東部地區突出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引導中部地區優化産業結構,培育消費市場,加快文化産業崛起。支援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不斷提升文化産業發展水準。充分發揮文化産業在東北振興中的作用,加強冰雪等特色文化發掘利用,培育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點。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支援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文化産業發展。支援革命老區發展特色文化産業,傳承弘揚紅色文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海洋特色文化産業,助力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文化建設。
第二節 促進文化産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
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城市文化産業,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郁的人文城市。鼓勵利用城市歷史建築、工業遺産、舊廠房、舊街區、舊倉庫等存量空間發展文化産業,促進城市更新和産業升級,助力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支援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發揮資源要素優勢,形成區域文化産業發展高地和協同創新中心。鼓勵中小城市、小城鎮立足特色資源和産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文化産業,促進城鎮居民、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增收。加強對地緣相近、文脈相承區域的統籌,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文化産業聯動發展。
第三節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
大力發展縣域和鄉村特色文化産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建設一批文化産業特色鄉鎮、文化産業特色村,促進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推動脫貧地區特色文化産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積極開發鄉村傳統節日文化、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支援各地打造“一地一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産業品牌。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民間藝人、民間團體等的作用,培育鄉村特色文化企業,積極引入有實力的企業投資鄉村特色文化産業,培育一批鄉村特色文化産業項目。加強對鄉村文化人才、文化創客和文化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培訓。支援利用網際網路、短視頻等現代傳播渠道,帶動鄉村特色文化産品和服務推介與銷售。
第五章 推動文化産業融合發展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尋找産業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點,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實現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雙向融合、相互促進。促進文化産業與國民經濟相關領域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文化産業發展空間,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節 發展文化和旅遊融合重點業態
推動旅遊演藝、文化遺産旅遊、研學旅遊、主題公園、主題酒店、特色民宿等業態提質升級,不斷培育融合新業態。推進旅遊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制類旅遊演藝産品,鼓勵合理規劃建設旅遊演藝集聚區。加強對文化遺産資源價值的挖掘,鼓勵依託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大力發展文化遺産旅遊、研學旅遊,開發集文化體驗、科技創新、知識普及、娛樂休閒、親子互動於一體的新型研學旅遊産品。規範發展富有中國文化特色、體現中國文化元素、科技含量高的主題公園。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遊融合,加強數字文化企業與網際網路旅遊企業對接合作,促進數字內容向旅遊領域延伸,強化文化對旅遊的內容支撐和創意提升作用。積極利用數字展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加大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等文化和旅遊項目設計開發。
第二節 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載體
建設一批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産業優勢明顯、産業鏈深度融合互促的國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著力打通上下游産業鏈,進一步提高供給品質。統籌文化和旅遊資源發掘利用,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旅遊産品,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推動多元文化元素和特色文化體驗融入食、住、行、遊、購、娛等環節,為旅遊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突出、遊客參與度高的文化節慶活動。
第三節 推動文化産業與其他相關領域融合
持續探索文化産業與文化事業融合互促的有效機制,促進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與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産業發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助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為構建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文化動力。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産品創意設計水準,合理開發農耕文化、農業文化遺産,支援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陽臺農藝等特色農業。提升日用品、家居用品、家用電器、電子産品、服裝服飾、體育用品等消費品文化內涵和設計水準,增加多樣化供給,引導消費升級。鼓勵發展品牌授權,提升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動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鼓勵打造一批匯聚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等消費業態的文化商業綜合體。提升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文化含量,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服務高品質生活需求。鼓勵各地依託自然人文資源舉辦特色體育活動,支援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等業態。推動文化産業與健康養老産業結合,支援開發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創意産品。
第六章 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突出企業在文化産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分類指導,促進協同創新,優化文化企業發展環境,推動市場主體規模持續擴大、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發展品質不斷提升。
第一節 發展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
培育骨幹文化企業,鼓勵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並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産業集團。支援中小微文化企業向“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發展,在提供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産品和服務方面形成比較優勢。優化文化領域創業興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文化産業的積極性。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提高國有文化資産投入使用效率。引導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依法保障民營文化企業及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推動傳統文化業態企業提高數字化發展能力。引導文化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文化企業品牌。鼓勵大型文化企業通過共用資源、生産協作、開放平臺等方式,帶動創新鏈、産業鏈上下游中小微文化企業協同發展。
第二節 構建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
建立各級政府部門文化企業公共服務資訊資源協同共用機制,提高服務精準化、專業化、便利化水準。鼓勵文化領域孵化器、加速器、創業空間、共用空間等各類服務平臺和載體優化創新服務方式手段,提升企業服務效能。引導項目規劃、管理諮詢、行銷策劃、經紀代理、法律服務等各類市場化文化企業服務機構規範有序發展,重點扶持一批流程規範、服務優質、企業滿意度高的社會服務機構。發揮文化産業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行業自律、交流協作、維護權益等服務作用,構建匯聚文化企業、資源要素、渠道平臺、專家智庫等的協同合作機制。支援有條件的地方整合資源,建設覆蓋文化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需求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第三節 規範發展文化産業園區基地
堅持一手抓建設發展、一手抓規範管理,在全國合理佈局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帶動性強的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重點培育壯大一批品牌文化産業園區和品牌運營機構,形成面向區域和行業的協同創新平臺、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堅持政府規劃引導、專業機構運營,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提升文化産業園區服務企業能力和水準,推動園區由要素集聚空間向創新發展平臺轉變。進一步完善創建發展和動態管理機制,推動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基地)建設成為政策整合、企業集聚、産業集中、引領發展的文化産業先行區。引導各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基地)堅持正確導向、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國家動漫産業綜合示範園建設。建立文化産業園區區域協作發展機制,鼓勵和引導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文化産業園區結對共建、聯動發展,推動園區之間在企業、項目、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七章 培育文化産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立足國內大迴圈,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國內文化産業發展和國際合作,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文化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堅持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協同推進、高水準走出去和高品質引進來並重,構築互利共贏的文化産業合作體系,培育新形勢下文化産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構建文化産業國際合作新格局
實施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國際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構建務實高效的多層次政府間産業政策協調對話機制,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引導文化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逐步提高自貿夥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文化貿易與合作中的佔比,擴大與周邊國家文化産業合作規模。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資源、平臺和標準對接,拓展亞洲、非洲、拉美等市場。依託多邊經濟治理機制,推動形成更多跨區域、跨國界、跨領域的文化産業合作多邊機制。保持中日韓文化産業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創意産業論壇等長效合作機制高效運作。加強與全球文化領域專業國際組織的聯繫對接,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全球産業資源調配能力和貿易規則平衡能力。
第二節 增強對外文化貿易綜合競爭力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鼓勵企業開發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受國際市場歡迎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培育數字文化産業國際競爭優勢,鼓勵優秀數字文化産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支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裝備生産企業開展國際合作。與各國共同推動實施一批文化産業合作項目,鼓勵企業家間的交流對接,促進合作共贏。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産規模,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佈局。支援文化企業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準。加強優勢領域國際標準制定和推廣。
第三節 創新文化産業國際合作支撐體系
合理佈局一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引領企業開拓海外文化市場,推進文化貿易服務平臺建設。實施“中國展區”計劃,支援文化企業參加境內外重要國際性文化展會,推動文化貿易平臺建設。支援龍頭企業與各國合作夥伴共建文化産業園區、孵化器和雙創中心等。與各國合作開展職業經理人、創意策劃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等的交流互訪,多渠道吸引國外優秀創意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推動建立文化産業國際合作聯盟。匯集併發布各國重點行業領域渠道、平臺和動態資訊,開展國際文化市場細分行業研究,形成文化産業發展國際諮詢機制。支援文化企業開展涉外智慧財産權維權。
第八章 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
推動文化與金融合作不斷深化,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切實提高文化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
第一節 完善支援政策體系
制定完善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的政策舉措。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應文化産業發展需要的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産品與服務,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擴大融資租賃貸款、應收賬款融資、産業鏈融資、股權質押貸款等創新信貸産品規模。推動健全文化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和融資擔保體系。推動完善文化企業無形資産評估、確權、登記、託管、流轉等服務體系,鼓勵無形資産評估、流轉和抵質押融資,拓寬文化企業信貸抵質押物範圍和風險緩釋渠道。支援和引導文化企業直接融資,擴大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規模,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並購重組。引導保險機構根據文化行業和企業特點開發種類豐富、針對性強、創新性強的保險産品。
第二節 推動服務機制創新
推動政銀合作不斷深化,進一步拓展合作網路、健全合作機制、創新合作模式,建立完善政企銀溝通對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成立文化金融專業服務團隊、專營機構和特色支行。推進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提質擴容,探索金融政策在文化領域的落實路徑,開展文化金融制度和工具創新。鼓勵和引導文化金融仲介機構規範發展,推動構建完善文化金融仲介服務體系。持續推廣文化和旅遊金融服務中心模式,提高資源對接整合效率,提供專業增值服務。鼓勵開展常態化、品牌化的投融資對接交流活動,建立多渠道、線上線下並舉的文化産業投融資輔導推介機制。推進全國文化和旅遊投融資項目庫建設,完善文化産業項目徵集儲備發佈機制。
第三節 引導擴大有效投資
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圍繞文化內容創意生産、數字文化産業、文化和旅遊融合、文化産業園區基地、文化消費場所設施、文化産業公共服務平臺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拓寬社會資本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用好中央及地方各級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府引導基金等投資工具,規範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相關産業投資基金的組建。積極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加大對文化産業發展的支援力度。推動文化産業基礎設施納入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範圍。
第九章 保障措施
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和服務為手段,以高品質發展為導向,從經濟政策、法治保障、人才培養、市場秩序等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文化産業發展環境。
第一節 落實經濟政策
結合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需要,進一步推動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體系,用好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政策,更好發揮引導激勵和兜底保障作用。爭取各類財政資金、基金加大對文化産業的支援力度,優化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持續推動落實國家相關支援文化産業發展的稅費減免政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紓困政策,切實降低文化企業經營負擔。推動完善金融支援文化産業發展的系列政策舉措。支援各類文化産業投資基金髮展,鼓勵各類産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投入文化産業。推動將文化産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範圍內,創新文化産業用地供應和利用方式,建立科學的文化産業用地保障制度,有效保障文化産業設施、項目用地需求。鼓勵利用老舊廠房、舊倉庫等閒置設施和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産業,持續推動落實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堅持立法先行,加快推進文化産業促進法立法工作進程,推動文化産業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等的立改廢工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制度規範。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公平競爭審查、風險評估等工作制度。加強網際網路文化管理及文化新業態法規制度建設探索。推動出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條例》《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健全綜合執法制度機制。積極參與制定文化産業發展國際規則。建立健全文化産業安全監管機制,守好意識形態、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底線,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
第三節 加強人才培養
以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為導向,以內容創作、項目策劃、創意設計、經營管理、投資運營、文化金融、國際合作等為重點領域,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深入實施高品質産業人才培養扶持項目,以文化産業園區(基地)和業內領先企業為重點對象,不斷推進培訓體系、師資力量體系、協作機制和資源平臺建設,調動各方面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文化産業相關學科體系建設,加強實踐型、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發揮高校院所、文化企業、園區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等作用,推動産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加強職業經理人培養。加強文化産業領域智庫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支撐區域文化産業發展的文化産業研究機構,在理論創新、智力支援和産業實踐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節 規範市場秩序
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化市場新型監管機制,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推進“網際網路+監管”。開展平安文化市場建設,完善文化産品和服務內容審核機制,加強線上線下內容審核及動態監測。全面落實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完善權責明確、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綜合執法體制,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及時查處整治突出問題,維護文化市場繁榮穩定。完善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功能,提升執法資訊化水準。落實《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運作機制的通知》,健全完善聯合辦案和執法協作機制,加強區域執法協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完善審批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探索適應新業態、新産品、新模式的監管方式。加大文化産業相關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有效預防和制止文化産業領域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第五節 抓好組織實施
各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十四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文化産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立足地方實際,把握髮展規律,突出地方特色,認真抓好《“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對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主動加強與宣傳、發展改革、財政、科技、自然資源、金融、稅務等部門溝通,推動建立統籌各方、協調有力的文化産業發展工作機制和格局。加強與統計部門合作,推動建立部門間文化産業數據共用機制,準確反映文化産業發展狀況,充分發揮統計數據對工作決策、政策制定等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