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7、8次吧,100塊錢1小時,還可以線上預定”。從小在北京城東邊長大,愛打羽毛球的于思在被問到有沒有去過朝陽體育館時,顯得熟門熟路,“作為學生,我們都是哪便宜去哪,雖然不是最低價,但也算便宜了。”
朝陽體育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三、四環之間的黃金地段,可謂是寸土寸金。于思口中的“便宜”,其實算是一項“福利”——受益於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開始實行的政策,一批體育系統內的大型體育場館獲得補貼,向社會免費開放室外場地,並降低收費開放室內場地。
根據2018年第四季度體育總局公佈的最新一批名單,全國總共有1277個大型場館享受這一補貼,朝陽體育館也是北京地區榜上有名的3家之一。
沉睡
對於這些受補貼場館的選定標準,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趙愛國處長表示,包括“體育系統所屬的2萬個座椅以上的體育場、3000個座椅以上的體育館,以及1500個座椅以上的游泳或跳水館之中,符合相關條件的場館。”簡言之,這一政策面向的是有一定規模的大型場館。
“我們希望通過資金補助,幫助一些場館緩解運營方面的困難,也提升開放服務的水準”,趙愛國在解釋這一政策初衷時這樣説到,“我們的態度就是,還沒有場館的區域,要嚴格控制、不搞攀比;但存量還是要盤活,讓已有的場館更好的為群眾服務。”
其實,就在“健身去哪”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每人平均健身用地不足的問題被反覆提及,公眾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與健身用地短缺的矛盾不斷發生同時,還有一批“沉睡”的場地等待“喚醒”。
為什麼會“沉睡”?趙愛國在談到部分場館運營難題時提到:“實際上群眾最需要的,是身邊那種沒有很多固定看臺的小型健身場館。很多大場館有幾萬個座椅,一年能搞幾次大型活動?平時都空著。規劃設計的時候不週全,又因為座位數多,對外開放時樹多攤子大,能耗也高。”
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兼任中國體育場館協會副理事長的曹可強看來,“大齡場館”的運營難不只是因為“大”:“比較老的那些場館,普遍有功能性的缺失,這是開發的硬傷。”
“大齡”、“大牌”是他們共有的特徵。他們大多規模較大,由於建立較早而功能性單一,還有些交通不便,運營中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在現代化場館的涌現中逐漸沒落。
朝陽體育館曾經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朝陽體育館王館長的介紹,這座體育館曾經是北京亞運會場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奧運會之後,北京地區場館群涌現,給朝陽體育館這樣的“大齡場館”帶來了壓力。
王館長回憶説:“奧運會前後,特別是奧運會之後,好多場館還沒有對外開放,我們承接大型活動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後來周邊發展迅速,也形成競爭。特別是我們對面是北京市婦産醫院,醫院門口車輛多,我們舉辦大型活動的交通的壓力隨之增加,帶來不便。”
求生
內憂外患之下,不少場館不得不逐漸陷入“沉睡”。這也倒逼那些曾經的“大牌”轉型求生。
“原來我們更多靠大型活動支撐。現在我們對周邊老百姓的開放力度加大,公眾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場館的經歷,正是從大型活動到全民健身的變化。”王館長解釋了朝陽體育館的轉變。而愛打羽毛球的于思,正是朝陽體育館在轉型過程中受惠者的一員。
據王館長介紹,朝陽體育館的轉型相對主動,在受制于交通條件而不便開展大型活動以後,他們就將重心逐步的轉變為全民健身和體育賽事的承辦上來。
轉型後的朝陽體育館,經營狀況可以用“火熱”二字形容:“現在基本上是滿負荷的運轉,我們目前一年365天,算上春節假期閉館7天。一年將近35萬人次左右的使用狀況,利用率可以説特別高,現在到晚上的時候,場地是基本上是訂不上的。”
這一方面得益於此前對場館頗有掣肘的交通“問題”:朝陽體育館靠近商圈和社區,在承辦大型活動時就要承擔很重的交通壓力,但是轉型面向公眾以後,便利的交通以及周圍環繞的社區都成為他們吸引群眾的“殺手锏”。
另一方面,補貼政策也讓朝陽體育場館開放成本高的難題得到緩解。“運營當中能源費和物業管理這方面支出比較大,各個場館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有補貼政策支援,我們在服務上也好,在環境改善上也好,在經營的思路上也好,都會有更多支撐。”
朝陽體育館的“重生”離不開政策補貼的支援,但也離不開這個“大齡”場館的“求生欲”。
“原來的時候這個館只有羽毛球,我們就得多研究多動腦子多想辦法,還是可以增設一些項目,比如乒乓球場地是在二樓的過道裏邊,我們盡可能把所有的空間利用上,比如我們覺得籃球場地收益比羽毛球場高,前年就將一些羽毛球場改設為籃球場。”
未來
“現在基本上處於飽和狀態,收支平衡。”王館長介紹場館目前的營收狀況,“前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智慧場館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在網上訂場地,這一系列措施實行後,給老百姓提供便利同時,未來收益也會增長。”
聽上去讓人頗感驚訝——這樣開發力度,也才剛剛實現收支平衡。其實這也暴露了這一類場館開發路徑的矛盾。如果只以提供公共服務作為場館主要開發思路,或多或少都要以出讓大型場館的盈利能力為代價。
當一個場館盈利能力弱時,這本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對部分具備一定“造血”工能的場館來説,就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也就是説,接受場館補貼固然可以緩解運營的成本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要受到一系列如開放時間等條框的制約,可供自主市場化開發的空間所剩無幾。
況且,並不是所有場館都有著朝陽體育館的這樣的便利條件。曹可強就表示,目前公共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不夠,激勵機制難以完善。除此之外,也並不是所有場館都具有朝陽體育館這樣的開發積極性。
“我一直認為,公共服務是場館職能的一部分,是基本職能。但除此之外也要挖掘其經濟價值,市場開發是必須的。”曹可強教授這樣説到,“換言之,場館的開發不能夠完全依靠政府,還是要自主拓展經營渠道。”
在他看來,體育總局出臺的補貼政策,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這些“沉睡”的場館,但這僅僅是“輸血”。未來,更多沉睡中的場館想要維繫下去甚至再現活力,更應該學會“造血”。對接市場需求,擴展場館功能,進行經濟價值開發才是取勝之道。
本文來自中國新聞網,作者李赫, 編輯文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