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個貸款蓋高樓到醫療技術的不斷突破,再到率先通過JCI認證及嘗新“網際網路+”,“創新”始終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下稱華山醫院)一路同行。談到未來,自然離不開一個“新”字。“醫學需要創新、醫療事業需要創新。華山醫院有這個傳統和實力,就要勇於擔當起責任。”該院副院長馬昕表示,“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也要不斷汲取經驗,避免出現偏差。

                         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醫學需要創新、醫療事業需要創新

       學科創新重在成果轉化

       當人們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是什麼樣子?接觸過馬昕的人都會有所領悟。那是一種如影隨形的自信和發自內心的快樂。從小對生命奧秘擁有濃厚的好奇與“實踐精神”,並一直熱衷各種運動的他,如今將愛好與職業完美結合,不僅實現了自我,更為他熱愛專注的領域注入了活力。

       或許冥冥之中早已註定,馬昕從小就對生命充滿好奇和敬畏。“小時候,我最喜歡觀察小動物,一小時一小時不間斷的那種。當時覺得生命真是太神奇了!”馬昕坦言。而對於生命的好奇,讓他不僅僅止步于“觀察”,而是親身實踐。從小到大都是校運動隊成員的他,對於各種運動從不挑剔,從跑步到游泳,從球類到器械,無不涉獵。運動讓更多的空間留下了生命的印記。

       源於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運動的執著,馬昕的大學志願全部都是“醫學”。畢業後至今,他也一直紮根于與運動相關的“足踝外科”專業。

                                            醫工結合研究進展現場討論會

       提到足踝外科,馬昕信心滿滿。“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華山醫院的足踝外科始終處在國內領先水準。”基於學科的良好基礎,馬昕把學科未來的發展藍圖鎖定在“醫工結合”創新上,以更好地實現臨床成果轉化。通過倣生學研究等,運用鞋和支具而非手術來治療足部疾病。讓“黑科技”幫助老年人、殘疾人重新站立或行走,讓他們重拾自信,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為實現健康中國和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極強的整合能力,將管理專家、醫生、材料學專家、機械專家,企業等有機結合。”馬昕坦言,“一人之力終有限,但每一個部分做好自己的專長,再彼此融合貫通,便可創造出巨大的能量,亦如我國的高鐵建設一般。”坐言起行,馬昕在復旦大學支援下建立的實驗室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和轉化。

       對於足踝外科的發展,馬昕滿懷希望和信心。但他也有一個擔憂,那便是足踝康復相對滯後。“對於足踝外科,完成手術是治愈的51%,而康復則佔據49%。術後康復的欠缺,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馬昕坦言,“大量的專業康復師是未來足踝外科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華山醫院足踝外科團隊成員

       “JCI”激發醫院凝聚力

       足踝外科的發展只是華山醫院的一個縮影。在技術與管理創新上,華山醫院一直走在前列。

       2007年,華山醫院啟動JCI評審工作,成為上海灘第一家“吃螃蟹”的醫院。這源於醫院的國際基因積澱和海派文化的傳承。坐落在上海領館區的華山醫院是上海市由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醫院,中西文化的衝擊與融合讓醫院迸發出更絢爛的色彩。但想要在名院如林的上海灘脫穎而出,並非易事。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涉外醫療服務增多,但國內醫療模式和制度與國外不盡相同,外國人在滬就醫不甚便捷。因此,上海市政府鼓勵和支援各大醫院與國際接軌,形成良性競爭環境,與國際接軌便成為擺在醫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而華山醫院勇為人先,走出了一條明路。“國際化不僅指技術,還有管理。現代醫學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體系,醫學技術和精益管理都是重要組成部分。”馬昕表示。

       時至今日,JCI評審已經成為國內醫院證明實力的標配。順利通過3次JCI評審的華山醫院,已然成為“管理出效益”的典型。

       回憶前3次JCI評審,馬昕坦言每次的感覺都有所不同。2007年第一次試水JCI,馬昕用了“震撼”兩字。一方面醫護人員如臨大敵,另一方面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通過評審,不僅規範了行為提升了實力,還激發了醫院的凝聚力。”馬昕表示。第二次,全院醫護人員則抱著開放、學習的態度迎接JCI評審,逐漸有了自信;到了第三次,醫護人員頗具自豪感,主動邀請外國專家來評審。不僅不怕弊端暴露,還能夠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外國專家不僅看到了醫院的能力,還學習到了華山醫院的成功經驗。

       從對“洋標準”的水土不服,到力爭超越洋標準;從輸入別人的經驗,到輸出自己的心得。全院對JCI評審的態度轉變,反映出醫院實力的不斷攀升,以及隨之而來的強大自信和凝聚力。“一次次的JCI評審,為的並不是那個牌子,而是每三年一次的檢驗。這是醫院三年成果展示的盛宴,也是增強醫院凝聚力的重要抓手。”馬昕表示。

       回顧和總結前3次JCI評審的成功經驗,馬昕認為關鍵在於觀念的轉變。醫務人員觀念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這需要自我規範和約束,也更需要管理人員的良性溝通。“JCI評審標準十分嚴苛,以往的工作習慣有很多與其不匹配之處,需要下狠心整改。”馬昕直言,“為了病人安全,要規範醫療行為。醫護人員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特別是已經養成習慣的老專家老教授。”時任醫務處處長的馬昕接到JCI評審任務後,便在轉變全院員工觀念上下了大功夫,而過程中前輩們的配合和支援也讓他感慨良多。

       2019年,華山醫院將迎來第四次評審。據馬昕介紹,此次評審將側重臨床路徑、診療規範等標準化建設。同時,醫院一直以來堅守的公益性將得到更大的強化,“網際網路+醫療”也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網際網路+”讓醫療服務更寬廣

       “網際網路+”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來,已引導並推動了諸多傳統行業的變革與發展。在醫療行業,“網際網路+醫療”有望為“看病難”“看病貴”等長期存在的民生焦點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華山醫院遠端醫學中心

       擁有創新基因的華山醫院,在“網際網路+醫療”的浪潮下,逐漸探索出一條創新路。2018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海市市委書記李強、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上海市市長應勇等一行領導,來到了華山醫院遠端醫學中心實地考察“網際網路+醫療”、醫聯體等形式建立的分級診療新格局。

       作為滬滇對口支援項目,華山醫院與騰衝市人民醫院的遠端中心開展遠端術中病理冰凍切片診斷服務至今,已完成325例次患者的遠端病理診斷,診斷結果準確率高達99%,為臨床手術醫生送去了最快速、準確的手術參考。通過遠端病理會診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時間可及性及空間可及性。除了通過遠端會診平臺外,2013~2016年,華山醫院曾連續派出6批臨床骨幹到騰衝市人民醫院,該院也常年派送各科醫生前來華山醫院進修。通過對幫扶醫院的培訓計劃,讓當地擁有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切實提升當地醫療水準,服務當地百姓。

       “遠端會診服務的逐年增加,更好地解決了當地患者看病找專家的難題。同時,華山醫院也擁有了一個‘空中診室’,通過網際網路手段彌補了專家在空間和時間的不足,讓優質醫療資源得以更合理精準地配置。”馬昕表示。

       時至今日,馬昕來到華山醫院已近30年。華山醫院追求創新的海派文化深深紮根在他的心中,也影響著每一個華山人。創新,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回顧過往,醫院與創新一路同行;展望未來,醫院仍將在創新路上一步一腳印地勇往直前。


專家簡介:

        馬昕,華山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1997年獲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院(MGH)訪問學者,美國足踝外科學會訪問醫師(AOFAS Travelling Fellowship)。曾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獎、上海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現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足踝外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足踝外科醫師培訓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創傷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災難醫學副主任委員。迄今發表學術論著13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和上海市科委等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