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寧夏村藏羊養殖背後的綠色賬本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image.png

寧夏村村民在查看羔羊生長情況。

image.png

本報記者丁玉梅

3月1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村民彭毛東智起了個大早,將羊群趕進合作社的標準化暖棚後,轉身又查看起手機裏的科學養殖交流資訊。

“去年家裏500多只羔羊賣出去後,今年我又在村裏收購了900隻羔羊來養殖。”彭毛東智笑著拍了拍沾著草屑的衣角説:“現在放牧時間短了,掙的錢卻多了,這日子有奔頭。”

寧夏村的轉變,始於五年前的那場“草場危機”。過去,村裏人延續著“牛羊越多越富”的老觀念,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羊群品質下降,收入增長陷入停滯。

寧夏村黨支部副書記才保回憶,2021年,村裏召開大會時,牧民們看著光禿禿的草場爭論不休:“再這麼下去,羊沒草吃,人也沒出路。”轉機出現在2022年,圍繞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寧夏村通過“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示範+生態家庭牧場+牧戶”的發展方式,開啟寧夏村的綠色科學養殖之路。

“剛察縣深入推行農牧業‘五化’改革,按照‘五种經營模式(大戶帶動、聯戶經營、託管服務、股份合作、村組織帶頭模式)’集約發展,來提升草地集約化經營水準。”才保帶領村兩委和村裏的黨員,整合28座暖棚推動“集中産羔+6月齡出欄”新模式。

通過深化草畜平衡,推廣良種繁育和舍飼技術,母羊放牧時間縮短4小時,羔羊成活率提升至95%。黨員示範戶手把手教牧民算“生態賬”:草場返青快了,羔羊提前出欄,節省了勞力不説,投入少了收益高了!一場“趕著羊群追效益”的變革,讓綠色養殖與牧民錢包同步“增重”。

草畜平衡早已成為高原牧區的熱門詞,但如何讓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算盤珠撥得更響?從2024年6月開始,挂在寧夏村牧戶家的草畜平衡明白卡給出了答案。

“我們把牧民家中的草場面積、流轉牧場、飼草儲備和牲畜數量全部裝進‘生態算盤’,也就是精準核算後生成的草畜平衡明白卡,既是草場的‘體檢報告’,也是牧戶的‘轉型指南’。”才保説這是寧夏村變革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村裏同步推出“三色”預警機制,製作“綠色、橙色、紅色”標牌,達標發放綠色標牌,微超或預警(超載率小于30%)發放橙色標牌,超載或預警3次以上不予整改的發放紅色標牌。

“三色標牌”,讓政策長了“牙”。拿到“紅牌”和“黃牌”的牧戶,由村“兩委”及時告知戶主,並按要求15天內整改完成,在整改時限內未完成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按照村規民約規定,在全村範圍內進行公示,並按照“一卡治村”工作機制,扣除相應積分。

落實好草畜平衡,接著村“兩委”面臨的就是怎麼養好羊的問題。縮短放牧時間,藏羊標準化養殖,羔羊提前出欄,都需要補飼料。寧夏村通過合作社擔保,低價與草料廠簽訂供貨合同,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為村民提供600噸飼草料。

“先賒草料後結賬的‘週轉資金池’,是咱們合作社給牧民的定心丸。”寧夏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力太加拍著賬本解釋,村民冬春夏從飼料廠賒購的苜蓿、青貯,等秋季羔羊出欄賣了錢才結算,飼草料有了保障,牧民們心裏踏實了。

“以前害怕飼料價錢高不敢多養,現在賬本跟著羊群走,連縮短放牧都成了喘氣的空當。”45歲的仁青本,經常跟村民和鄉上獸醫學習科學養殖技術,以前購置飼草料因規模小,導致價格偏高,現在有了合作社擔保,購買飼草料能省下不少錢。

什麼樣的飼草料才能保證剛察藏羊有個好口感?寧夏村和青海大學牧科院合作,為村裏的白藏羊“定制”專門的飼草料。“以前羊愛吃羊毛不説還容易得尿結石,為此我們專門請教牧科院的教授,尋求解決的辦法。”才保説,最後通過調整飼草料裏的蛋白質含量,羊的這些病症才算消失了。

守住草場的綠,才能攥緊口袋的實。“我們還鼓勵村民自行滅鼠,主動參與夏季草場滅鼠的村民,我們還會獎勵積分,年底積分最高的人,還能領500元的獎勵資金。”才保現在十分喜歡到村裏的草場轉一轉,草原上老鼠幾乎不見了蹤影,在他看來,只有草原好了,牛羊的體質才會好,牛羊好了牧民才會有個好收入。

今年,村裏已經出欄了近4000隻羔羊,去年同期只出欄了500隻。這組數據背後,是寧夏村對傳統牧業鏈條的重構。合作社統一調配28座暖棚實施集中産羔,將分散的接羔週期壓縮至45天內;推廣6月齡出欄技術,使羔羊飼養週期縮短三分之二;草畜平衡明白卡逐戶劃定存欄上限,倒逼超載戶提前出欄。

彭毛東智算了一筆賬:過去兩年才能回本的羔羊,現在半年週轉一次,空出的草場輪牧期延長了120天,返青的牧草又能多養活30%的母羊。今年,村裏計劃和縣上的屠宰廠合作,逐步做到四季出欄。


【責任編輯:王琦】
(原標題:寧夏村藏羊養殖背後的綠色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