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綠的低碳韌性實踐
近日,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申報公佈入圍名單,長寧區北新涇街道項目入圍。
北新涇街道老舊小區聚集,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占比逾40%。如何提升自身抗風險、自運轉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成了擺在基層幹部面前的一道治理考題。聚焦建設“綠色低碳韌性社區”,北新涇街道結合實踐,不僅有了豐富心得,更努力將這樣一种經驗和啟示上升至制度層面——根據實踐提出標準、編制規劃及實施方案,也將有效做法凝練成指導手冊。
從基層出發,為“綠色低碳韌性”歸結實踐標準,難度不言而喻。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劉麗萍這樣看:“這正是先行先試的意義所在,搶抓標準制定就是搶抓發展主動,便於科學複製推廣,也為更多經營主體、社會力量在社區探索‘綠色低碳韌性’的場景提供借鑒和動力。”
放眼全市,綠色低碳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縱目宏觀,涵養居民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社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聚焦微觀,創建綠色低碳韌性社區是一種具象抓手。上海市經濟資訊中心綠色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春漁闡釋,“綠色低碳”和“安全韌性”是未來城市社區的重要屬性,進一步協同“綠色低碳”和“安全韌性”正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積極探索與變革。
破難
這一路試點,難度不小。
綠色、低碳、韌性,這三個詞對應的項目分屬不同條線部門,落實都集中在街道層面。“千條線”與“一根針”的問題也需要落腳基層實現統籌貫通。
6月底,持續一整夜的大暴雨過後,新涇六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騰秀紅在朋友圈曬了4張小區路面照片,配文“一夜大雨,地面仍無積水的小區”。極端天氣下,小區沒有出現嚴重積水點,“這是海綿設施配合小區排水系統,共同緩解內澇的結果”。
新涇六村的中心花園立著一塊介紹牌,上書“透水地坪”,這就是海綿設施。透水地坪由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盲管構成,建設之初,這一工程就被納入區房管局的精品小區改造項目。
關鍵在於一種統籌的思維和手勢——長寧區城市更新和低碳項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認為,社區要實現綠色低碳韌性就要和方方面面的工作一體化推進,比如“15分鐘生活圈”建設、公共助餐點覆蓋等,更要強調通過綠色低碳行為的養成來實現可持續降碳。
此外,要善於借力資源和資金。“對於建設的資金來源,目前創設了一個由三條路徑來源構成的機制。其一是政府專項資金。其二是市場化資金,如新涇五村、六村正在建設的光伏項目,明確由參與建設的經營主體投資承建。其三涉及後期運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如生境花園的維養,目前尚在探索建立民非公益組織進行支援的可能性。”冒勤解釋。
“一抹綠”的效能更凸顯于標準建設。春漁認為,在整合現有社區試點示範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借助社區綠色低碳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強調從街道(鎮)層面統籌資源配置,為基層綠色低碳實踐創新提供思路。
共贏
先行先試,啃硬骨頭的同時也要關照多方利益訴求。
換了兩回,小區裏的濕垃圾生物處理裝置終於讓居民們稱了心。
在新涇六村,一台助力實現“濕垃圾不出社區”的處理裝置一度成為騰秀紅的煩惱:裝置24小時運轉,過程中發出的低頻噪音和瀰漫的臭味讓居民們不滿,裝置因此停了工。相關技術公司到府更新迭代,讓裝置每天只消運轉4小時。居民們表示基本滿意。此後,在綠色低碳韌性社區建設的評價中,這個調整過的裝置因“餐余垃圾本地化減量”為街道掙得兩分。
除了始終要回應居民訴求,試點也意味著要充分打開場景,為區域內低碳企業提供試驗場,助力低碳企業集聚。
區域內企業金誠冷氣工程有限公司是區域低碳企業社群中的一員,承接了為街道三棟公共建築進行節能改造的活。通過對空調外機的散熱改造、遙控溫度的設定、安裝霧化裝置等實現降碳10%。總經理陳峰認為:“企業的動力在於,試點吸引來的受益者、參觀者有助於推廣技術。這對企業也是一個商機”。
市場化資金進入社區項目的動力何在?冒勤以新涇五村、六村屋頂光伏項目解釋,參與建設的經營主體投資承建項目。北新涇街道則根據電站發電量,抄表按實結算並按月支付費用,項目效益分享期為20年,“按照目前業內測算,這些電費足以覆蓋企業的投資建設成本並産生盈利”。(記者 蘇展)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一抹綠的低碳韌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