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吟竹養浩然 匠心鑄卓越

今年6月,展示延安深厚歷史和文化的新載體——延安博物館落成開館。

7月12日,延安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二展廳,記者見到一名參觀者從入口直奔一個獨立展櫃前。櫃中陳列文物名為“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參觀者彎腰細細觀賞。記者問詢後得知,這位參觀者是延安市民譚沛宏。這已經是他第7次來看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了。

這把紫砂壺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紫砂名匠 妙手所制

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高15釐米左右,壺為紫泥胎,胎泥比較細膩。壺身橢圓造型,壺蓋寬沿,向上鼓起,頂部有扁圓形鈕,壺蓋與壺身嚴絲合縫。壺嘴彎曲。肩部有高聳提梁,提梁輪廓外圓內平。

“這把紫砂壺各個部位獨立成型,整體造型簡潔流暢、渾然一體,風格古樸、典雅精巧。壺腹所刻的款識告訴了我們它為何人所製作。”延安博物館講解員郝雨柔説,“落款的‘大彬’就是明代著名的紫砂壺製作‘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時大彬,中國紫砂藝術領域的宗師級工匠。”

我國茶事,源遠流長。明代制茶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出現散茶,可以用茶壺直接沖泡飲用。“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茶具亦趨精巧,以紫砂為原料的茶壺成為首選。依賴獨特豐富的紫砂陶原料,宜興紫砂壺製作工藝發展,出現了一大批成就頗高、影響頗深的制壺匠人。他們的名字被直接拿來當作茶壺造型的名稱。時大彬便是其中之一。

從明代的專著、筆記和小説等文獻可以了解到時大彬的許多資訊:他出生於宜興紫砂世家、技藝高超、弟子眾多;他的作品壺泥夾砂、風格古樸、壺上有款識。這些文獻裏的不少內容還被清代文獻所轉載。

時大彬既有家傳技藝,又能採諸家之長並創新,在泥色、形制、技法和銘刻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是紫砂壺成型工藝創新與變革的核心人物。他成名後,作品供不應求,當時市場上還出現很多大彬壺倣品。

中國古代著名茶學家、紫砂評論家周高起在其專論紫砂壺的著述《陽羨茗壺係》中曾言“明代良陶讓一時”,“一時”即指時大彬。

精益求精 作品傳世

除了壺腹部的“大彬”落款,這把紫砂壺還刻有豎行銘文“吟竹養浩然”。

竹,四季常青,挺拔修長,是“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徵著高雅、剛直、謙遜。“吟竹”是對竹子品質的讚美,“養浩然”表達出一種修身養性、培養高尚情操和堅定信念的追求。

時大彬自署款識,刀法遒勁,筆畫流暢。這把紫砂壺的銘文傳達的文化內涵與時大彬在製作工藝上精益求精的態度是一致的。

一直以來,時大彬及其作品都是不少紫砂壺工藝領域學者探究的對象。作為一名陶藝工匠,時大彬創新工藝、堅持完美,從最初的無名之輩到名滿於世。他的作品也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讚許和傳播,從無名之器逐漸成為文人憧憬的案頭雅器、吃茶首選。

當名氣大於大多數手藝人的時候,時大彬在文人中受到同行從未受到過的禮遇,也因為文人的影響,他的綜合素質全方位提升,製作工藝更加成熟,大彬壺更加完美。

據考證,時大彬制壺所用粗砂,對窯火的控制要求很高。火力不足會有土氣,火力稍過又容易破碎。制壺時,他追求完美,對作品品質把控很嚴,稍有瑕疵就直接銷毀。這也使得大彬壺出品率極低。到清乾隆年間,大彬壺就已經被視為稀世珍寶。

物以稀為貴。大彬壺流傳存世極少,現存作品包括漳浦縣文化館收藏的時大彬制鼎足蓋圓壺、揚州博物館收藏的大彬款六方紫砂壺、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的大彬款三足柿蒂紋蓋圓壺等。延安博物館館藏的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的提梁是方形,頗為罕見。

一地知縣 鍾愛之物

1987年5月,延安市柳林鄉(今寶塔區柳林鎮)王家溝村村民在修建石窯挖地基時,發現一座磚室墓。當時的延安地區文管會、延安市文化文物局和清涼山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聞訊後,立即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根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為楊如桂,字德磬,號蘇庭,曾任職于陜西,後任山西陵川縣知縣,卸任後回到故鄉延安,教子耕讀,于明崇禎十二年終,享壽86歲。其墓雖然未發現被盜跡象,但出土的隨葬器物數量並不多。

據原延安市寶塔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賈延財介紹,自明天啟五年起,延安一帶大旱,餓殍遍野,連一些名門望族都朝不保夕,已經回到延安的楊如桂也是如此。因此,在他過世後未能得到厚葬。這把珍貴的紫砂壺陪伴著他下葬,可見他對此壺的鍾愛。

透過玻璃,可以觀察到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上還有類似茶銹的黑色斑痕。不難想像,若干年前,主人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時,它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麼,這把來自宜興的紫砂壺為何會出現在延安的墓葬裏呢?

同樣在1987年,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陡坡村發現的明代張光奎墓裏,也出土了一把大彬壺,壺底陰刻楷書款識“丁未夏日時大彬制”八字。如今,這把壺被收藏在晉城博物館。

“張光奎與楊如桂生活在同一時期,且楊如桂曾在山西陵川任知縣,兩人都擁有大彬壺或許並非巧合,畢竟當時大彬壺是‘一壺難求’,但事實具體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可能是購買或饋贈所得。”賈延財説。

可以確定的是,大彬壺作為隨葬茶具,其出土所在墓葬的主人可能直接或間接地與江蘇省,即過去的吳地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主人的活動突破了地域限制,大彬壺來到各地,比如今天的延安。(記者 孫亞婷)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吟竹養浩然 匠心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