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機馳騁沃野上
——陜西推動農業機械化邁上新臺階
7月10日,渭南市臨渭區下吉鎮北七村,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庫房裏,維護保養後的農機具煥然一新,一排排有序停放。
“我們在臨渭區官底鎮廟王村的2000畝示範田,用3台這樣的播種機5天就種完了。有了這些大傢夥,幹農活輕鬆又省力。”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田歡説。
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重要支撐。近年來,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如何?還有哪些挑戰?記者對此進行走訪。
農機裝備成穩産保供“壓艙石”
今年“三夏”,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利民無人農場的無人駕駛農業機械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吸引許多農民圍觀。
“通過加裝智慧駕駛系統,利用北斗衛星的精準定位信號,無人駕駛收割機根據圈出地塊的範圍,自主規劃作業路徑實現無人駕駛作業。無人駕駛收割機收割完畢後,伸出卸糧筒,無人駕駛運糧車就會自行移動到卸糧口下接糧食。卸糧完成,無人駕駛運糧車自主運糧到不遠處的糧倉。接下來,無人駕駛拖拉機配套玉米免耕播種機開始進行玉米播種作業。”該農場經營者王浩傑告訴記者,作業期間不需要農機手做任何操作。遇到田埂,無人駕駛收割機會自主轉向掉頭,各種動作精準順暢。
“去年5月,這家農場引進了全省首臺無人駕駛拖拉機。今年3月,這家農場又引進了無人駕駛穀物聯合收穫機及配套協同運糧車各一台,實現了小麥收穫、糧食轉運、玉米播種無人化作業。”寶雞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推廣科科長張建強介紹,無人駕駛農機能夠保證持續不間斷地高精度作業,減少了不必要的路徑行駛,避免了漏耕重耕,節約了油耗和種肥消耗,還可提高土地利用率1%左右。
近年來,我省不斷提升農機裝備水準。目前,我省農機裝備總量突破450萬台套,總動力達2513萬千瓦,基本涵蓋了糧食及重要農産品全程機械化所需的主要機具。全程機械化整合技術在農業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提升經營效益和競爭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育江表示,農機裝備是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提單産的最關鍵最根本的支撐。這幾年,我省即使在“三夏”期間遭受“爛場雨”“秋霖”等影響,通過農機裝備大規模搶收搶種,依然實現了糧食豐産豐收。高性能、高效率、智慧化機具裝備大量投入防災減災一線,是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實現穩産保供最重要的“壓艙石”。
積極適應高品質發展需要
城固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主任徐光華是去年獲得國家專利的新農機——機械化旋耕開溝紙繩播種機的研發人之一。他告訴記者,為解決秋霖不利於油菜播種的實際困難,城固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和縣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探索試驗“油菜機械化紙繩編織+機械化旋耕開溝種繩播種”技術。該技術在油菜播種環節為國內首創,填補了技術空白。
“我們在旋耕開溝機上加裝了8個固定定向輪,一次播種8行,中間開溝,每小時可播種3畝左右,即耕即種,且行距、株距均勻,免去了人工育苗、間苗、移栽環節,省時省力。”徐光華説,“目前,該技術還在試驗階段。我們會根據油菜的長勢和收成,持續改進播種技術,爭取早日打磨成熟,擴大推廣面積。”
“漢中是全省油料作物主産區之一,常年種植油菜110萬畝。近兩年,漢中市農機部門持續加大油菜機械化耕作、機直播、機移栽、無人機飛播、機械化收穫等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力度,持續提升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産水準。今年‘三夏’期間,漢中市累計投入改裝、加裝油菜割曬及收穫機具4500余臺,全市油菜機收率提升至75%左右。”漢中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主任王曉軍説。
記者從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了解到,目前,我省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從作物看,除小麥、玉米外,其他作物耕種收機具種類較少,機械化程度不高;從區域看,關中平原地區機械化發展較快,而陜南丘陵山區發展較慢;從裝備結構看,低檔次、老舊的機具多,高性能、複式作業的機具少;從生産環節看,多數産業部分環節實現了機械化,但缺乏機械化技術整合及組裝配套方案,與高品質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要解決這些難題,需要我們不斷加大對小麥寬幅溝播機等先進適用新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在糧油機械裝備的研發推廣和性能提升上有新突破;需要加快提升各區域、各作物、各品種、各環節機具裝備能力,推進農機裝備高品質發展和全程全面機械化。”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張應武説。
加速形成糧油高産聯豐局面
最近,平利縣電機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忠高既高興又苦惱。高興的是,企業自主研發生産的混流靜態房式穀物乾燥機在市場上銷售火爆、廣獲好評;苦惱的是,這款機器被同行仿製。
“我們這款烘乾設備採用低溫烘乾技術,有很多優勢。它烘乾的商品糧整精米率高,破損少,品質優。我們每斤糧的烘乾成本只需要0.02元,較傳統的烘乾機每14噸可節約1120元。它烘乾的種子出芽率高於國家標準,穀物整精米率高出傳統烘乾機3個百分點至6個百分點,得到廣大客戶的認可。目前,我們的産品已銷售到全國17個省份。”馬忠高説。
“這是一種新型穀物乾燥設備,在技術性能、使用效果、能源利用、節本增效等方面相較于國內外傳統的穀物乾燥機具有更為突出的表現。2020年,該機器通過陜西省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的科學技術成果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混流靜態房式穀物乾燥機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準,其高效熱風爐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省農業機械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田智輝説。
“2023年‘三夏’收麥時,我省遭遇‘爛場雨’,我們給西安市緊急調運了40多臺烘乾設備。今年‘三夏’,我們提前做好準備,截至目前共銷售了200多臺産品。”平利縣電機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勇説,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同行仿製這款産品,希望省上可以加大對自主研發農業機械産品的保護力度。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處長趙陽認為,未來我省需要優化産業環境和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優化準入條件和技術標準,營造農機製造業良好産業生態;加強對農機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的産業規劃、政策引導與研發支援;強化支援企業推動傳統農機技術升級、針對農機短板與薄弱環節自主創新;發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的政策導向,引導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産品,帶動行業技術進步。
“富平農機市場是陜西省較大的農機市場之一,經營著涵蓋農業生産耕、種、管、收、儲運等各環節的農機産品。過去,進口農機的可靠性、耐用性和作業效果都遠遠勝過國産機,但價格很貴。這些年,國産農機品質上來了,打出了響噹噹的品牌,性價比也比較高,很受農民歡迎。”中農集團陜西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濤説。
有好的農機,還要有適宜機械化的農田。“農忙時節,農機損壞不但耽誤農時,還要花大價錢維修,損失很大。”説起農機被狹窄機耕道和高岸田埂等卡住、擋住時,農機手田歡很苦惱。
“建議加大土地整改和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改善農村特別是丘陵山地農機作業條件和環境,提升農機作業範圍和效率,降低農機使用成本和風險。”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宇鋒説,“一定要實現農機製造與應用‘雙驅動’。只有這樣,糧油高産、連豐的好局面才能加速形成。”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農機馳騁沃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