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來自塔吉克的“老陜”

來西安的第5年,西安外國語大學塔吉克留學生米娜儼然成了“老陜”——愛吃羊肉泡饃和水盆羊肉;時常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散步;與身邊的陜西人交上了朋友……

“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最近,米娜在央視節目中唱《西安人的歌》的視頻“火”了起來。説著流利的中文,唱著標準的方言歌曲,米娜就像地道的“陜西娃”。

7月15日下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的一家果蔬店,米娜在挑選蔬菜。幾年前,她一入校就在這家果蔬店買菜。一來二去,她和店主機板小映熟悉了起來。學習之餘,她會去這家果蔬店轉轉,店主也很照顧米娜在西安的生活。

在果蔬店,米娜熟練地用漢語和人打招呼。只聽講話聲,多數人不會發現她是外國人。

米娜今年21歲,一頭烏發,面龐清秀。她的塔吉克名字譯成中文叫“睫毛”。“媽媽説,我出生時,睫毛很長,非常漂亮,家人就給我取了這個名字。”米娜説。

幾年來,果蔬店成了米娜學習中文的“第二課堂”。這家店開在校園裏,來的大多是熟客。米娜“學以致用”,時常和顧客聊天。

“長睫毛的中亞姑娘,和我們陜北的‘毛眼眼’女子一樣。”一位顧客的玩笑話,逗得滿屋子人笑成一片。米娜又學到了新知識——“毛眼眼”是陜北方言,指女孩的眼睛。

2019年9月,在家人的支援下,當時只有16歲的米娜從塔吉克來到西安求學。她年齡雖小,但很有勇氣。

“小時候,我就經常聽關於中國的故事,所以非常嚮往中國。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與塔吉克的交流日益頻繁。在塔吉克,一些衣服、鞋和電子産品的包裝上,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字樣。”米娜説。

語言不通是留學路上最大的“攔路虎”。起初,米娜外出買東西時只能用手比畫,商家勉強能懂她的意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年的語言學習,米娜的中文聽力、口語等能力大大提升。在學習語言課程之外,她還學寫漢字、讀古詩,體驗非遺並參觀博物館。

對於多數留學生來説,學習漢語時最為頭疼的是拼音和聲調,但米娜並不覺得難。她認為,多練習、多交流、多提問,進步會越來越快。

遇到不懂的詞彙或語法時,米娜更希望老師用漢語解釋。“全方位沉浸在漢語的場景中,我自然會學到更多新知識。”米娜説。

2020年,米娜進入西安外國語大學漢學院·中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習。在本科期間,她主修古代文學、現代文學、跨文化傳播等課程,參加了“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中國—中亞峰會志願服務等大型活動。

學習之餘,米娜學著做一個“標準”陜西人。

陜西的辣椒也成為米娜餐桌上的“一盤菜”。去年回國後,她給家人做飯時,還不忘放上辣椒。遺憾的是,家人吃不慣。

留學這幾年,米娜被養成了“陜西胃”——無辣不歡、每週一次的羊肉泡饃必不可少、換著花樣吃麵食……

米娜還交上了許多陜西朋友,板小映就是其中之一。每到秋季,她會和板小映到眉縣採摘獼猴桃。“融入陜西,成為‘老陜’。我發現,我已經離不開陜西了。”米娜笑著説。

今年6月,米娜結束了本科學業。下半年,她將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未來,她期望能留在西安工作。她計劃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為中國和塔吉克的貿易交流搭建橋梁。

“希望更多的留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多跟不同群體交朋友,在實踐中提升口語表達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國舞臺足夠廣闊,中國故事足夠精彩。期望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陜西、認識中國。”西安外國語大學漢學院·中亞學院副院長龐晨光説。(記者 仵永傑)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來自塔吉克的“老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