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高校“牽手”中亞
2023年5月,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分校設立;
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學烏茲別克創新中心在烏茲別克塔什幹資訊技術大學成立;
2024年7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塔什幹分校在烏茲別克塔什幹國立農業大學揭牌;
……
2000多年前,張騫持節出使西域,叩開了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大門。如今,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陜西優質科教資源“牽手”中亞,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譜寫著陜西科教資源開放合作的新篇章。
天時——時代賦予新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這為科技教育資源開放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中亞西安峰會的舉行,為陜西推動科教資源開放合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使得更多中亞朋友認識陜西、了解陜西。
“中國—中亞西安峰會讓我祖國的朋友看到了新時代的陜西。他們很多人都想來陜西旅遊、留學、就業,感受古都西安的魅力,品嘗三秦美食。”西安外國語大學塔吉克籍留學生楊若晴表示。
“我最近正在開展中亞國家法學高等教育現狀研究工作,希望能在開學前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法學教育事業貢獻力量。”7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索菲婭説。
索菲婭是西安交通大學“一帶一路”與國際法治研究院哈薩克籍教授,也是絲綢之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研究員。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與哈薩克國立大學共建的“中國—中亞法治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索菲婭受聘為該中心的中方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法學院院長單文華表示,中心旨在通過高品質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以及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合作,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援。
“中國—中亞法治聯合研究中心”是陜西科技教育開放合作的一個縮影。
啟動“秦嶺工坊”項目,成立“中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完成面向中亞國家農業官員、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年度減貧惠農計劃和職業技能培訓……近年來,陜西搶抓時代機遇,積極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促進開放合作匯聚人才、搭建工作平臺推進協同創新,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方面形成了一批國際教育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亮點,暢通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
地利——資源雄厚是基礎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新時代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開放縱深不斷拓展,發展動能愈發強勁。
陜西擁有110余所高等院校,近10年來累計培養畢業生337萬人;
近5年來,188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32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
陜西有1800余家研究機構、200余萬專業技術人才;
……
三秦大地豐富的科教資源為培養國際科研人才提供了更多機會。
“省內8所高校、20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和學科總數分別居全國第四位和第七位。陜西每年全國科技獎項獲獎數量更是位居全國第一方陣。”7月22日,在提到全省的科教資源時,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7月19日,在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裏,來自土庫曼的古思瑞正在認真學習力學知識。
古思瑞是西北工業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的研二學生。“西安是一座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在我的學校裏,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和我一起上學,我結交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古思瑞表示,“未來,我想在西安從事航太方面的科研工作,攻關世界級科學難題。”
據統計,2023年,在陜西高校學習進修的國際學生中,學歷生佔比超65%,分佈在40余所高校中;陜西新增3個高校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截至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已與14個國家(地區)的近40所機構或學校建立合作關係。近年來,依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陜西加強與國內外、省內外的交流合作,新建了13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28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雄厚的科教實力,讓陜西的開放合作空間日益擴大。
人和——攜手共擴“朋友圈”
陜西省委、省政府鼓勵各高校緊抓中國—中亞關係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不斷加強與中亞地區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合作,推動陜西與中亞在教育領域的交流邁上新臺階,得到了省內各高校的積極響應。
7月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全校師生迎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塔什幹分校在烏茲別克塔什幹國立農業大學揭牌。這是中國在烏茲別克設立的首家大學分校。
分校的成立,離不開各方的共同努力。早在2023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聯合塔什幹國立農業大學在烏茲別克建成塔什幹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為當地師生提供中文教學,傳播中華農耕文化。
張安琪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往中心教授中文的教師之一。“烏茲別克學生學習中文的熱情非常高。在那裏,學生經常問我:中國的經濟發展怎麼這麼快啊?學好中文以後是不是可以在中國工作?”7月19日,回想起在塔什幹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學經歷,張安琪記憶猶新,“我最近正在總結教學中獲得的一些經驗,供塔什幹分校的教師日後借鑒。”
在塔什幹分校設立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派了數名研究生在塔什幹國立農業大學實習,在培養“專業+外語”的複合型農業人才的同時,積極探索當地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鄒宇鋒介紹,塔什幹分校以人才培養為基石,採取聯合招生、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合作培養的模式,致力於打造中烏高水準合作辦學品牌。
在陜西這片土地上,有不少像張安琪這樣默默努力的人,與海內外同仁攜手擴大科教資源“朋友圈”。長安大學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為面向中亞地區的國際教育事業搭建“人才庫”“智囊團”;西北工業大學舉辦“微小衛星”主題夏令營活動,邀請來自哈薩克國立大學的本科生參加,學生在夏令營中學習衛星相關專業知識、沉浸式體驗中國傳統文化;西北大學成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陜西已建設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等國家間專業性聯盟20余個;陜西教育品牌“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已有來自17個國家(地區)的120所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加入;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已有18個國家(地區)的96所涉農高校及研究機構入盟。
“下一步,陜西將不斷擴大高水準合作辦學,創新觀念、制度和政策,搭建多元交流平臺,構建國際合作網路,設立典型示範項目,開闢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新路徑、新賽道。”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郭詩夢)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陜西高校“牽手”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