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守護大江奔涌 交出“綠色答卷”
“我拍到江豚了!”近日,網友在湖北省荊州市長江大橋附近目睹多頭江豚躍出水面,成群結隊向上游游去。
江豚被視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晴雨錶”,從難覓蹤跡到頻繁現身,它的命運起伏也映射了長江生態的變遷,成了長江生態環境修復的生動注腳。從昔日的“化工圍江”到如今的“江豚逐浪”,湖北堅持“生態立省”,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高效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為破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巨大、農業面源污染難題,答好這份時代“考卷”,2018年,湖北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標誌性戰役,運用“堵”與“疏”的辯證思維,統籌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堵”字當頭,嚴守生態紅線。湖北先後搬遷或關閉污染嚴重的養殖場,拆除圍欄圍網和網箱養殖,對83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長江、漢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實行“十年禁漁”,上萬漁民退捕,劃定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産養殖業相關區域,劃出紅線,為長江休養生息爭取了寶貴時間。
許文化是丹江口庫區退捕養殖大戶之一,“洗腳上岸”後,他乾脆把水庫魚也“搬”上岸,利用“路基圓池”養魚新技術,在陸地養出可媲美野生水庫魚的翹嘴鲌。“沒想到陸地養出的魚肉質也這樣鮮美,而且養殖密度大、效益高、便於管理,又避免了河庫污染,真是一舉兩得!”許文化説。
“疏”字為要,探索治理新模式。湖北先後實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攻堅提升行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養殖污染治理行動,從種植、畜禽、水産和農村生活等四個關鍵領域,加強源頭管控;以小流域農區為治理單元,因地制宜功能表式創新整合生態迴圈水網、綠色農田建設、區域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區域生態迴圈農業等模式,促進農業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相結合。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湖北以一系列“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舉措,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脫胎換骨”。
生産方式變了。早在2004年,湖北率先在全國拉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序幕,逐漸擺脫粗放的農業生産方式,如今全省覆蓋率達90%以上,推動化肥施用量實現11年連減,同時保證糧食産量連續11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扛牢了“荊楚糧倉”大旗。武漢市建成全省最大“海鮮陸養”基地;十堰市鄖陽區探索出“水土共治”新模式;孝感市雲夢縣家家戶戶田邊自建蓄糞池將畜禽糞污還田利用;全省特色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面積、産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打造“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的新局面……
農村環境美了。走進安陸市董橋村,小橋流水,聽取蛙聲一片,一幅生態畫卷映入眼簾。作為承擔全國首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項目實施地點之一的董橋村,過去污水橫流、蚊蠅成群,導致不少村民流失,劉自江就是其中之一。通過農區與農村水系治理,打造農業農村迴圈水網,當地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村莊面貌也煥然一新。劉自江感慨:“這麼美的環境,誰不想回來!”截至2023年底,湖北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9.3%,高於全國16個百分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1%,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有效遏制農村生活污染轉移。
據統計,到2023年,湖北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5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9%以上,設施漁業規模686萬立方米,創建41家國家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場、23處區域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50個國家級生態農場……數據背後,是作為長江大保護主戰場的湖北,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守護大江奔涌。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湖北:守護大江奔涌 交出“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