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戲迷辦展 顯秦腔魅力

日前,由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青年自發組織的封至模生平藝術展在陜西省文化館舉辦,引起業界及戲迷的廣泛關注。

展覽現場,珍貴的手稿、1000多張老照片、手繪秦腔臉譜及改良秦腔行頭,展示了封至模的藝術成就以及秦腔繁榮發展的盛況。

展覽之外,相關座談會、講座、紀念演出等系列活動同期舉辦。

封至模精通戲劇編劇導演、演出教學及理論研究,曾在易俗社、三意社、西北戲曲研究院從事編導及教學工作,有“秦腔齊如山”“西北王瑤卿”等美譽。

戲曲盔帽手藝人霍耀武是展覽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多年前,他在易俗社工作時,曾聽人講過封至模的傳奇經歷。去年6月,霍耀武從好友、秦腔歷史研究者茍登財處得知,封家後人保存著封至模遺留的老照片和手稿。

用了整整3天時間,霍耀武看完了封至模遺留的老照片、手稿、書刊等資料,其中的1000多張老照片令人震撼。照片中有封至模演齣劇照、京劇界和秦腔界名家贈給他的簽名劇照,還有其他秦腔老藝人的珍貴劇照。

封至模見諸報端的有關戲曲盔帽、服裝、化粧等文章,解答了霍耀武多年來在戲曲盔帽製作中的困惑。隨著了解越來越深入,霍耀武認為,應該讓更多的秦腔從業者了解、學習封至模對戲曲藝術執著鑽研的精神。

展陳設計、編印畫傳、攝製紀錄片,每一項的花費都不是小數目。粗略一算,展覽等系列活動花費達30萬元。霍耀武和舞臺美術設計師王少亮拿出積蓄,還忍痛賣掉了珍藏多年的戲曲行頭。

“秦腔讓我開了眼界、有了思想,學到安身立命的本事,我想為秦腔做點事情。”霍耀武説。

文化藝術出版社編輯李夢希是此次展覽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全程參與展覽、座談會及演出等活動。6月22日晚,封至模紀念演出在陜西歌舞大劇院舉辦,李夢希為封至模“留下”了1排1號座位。

2020年至2023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讀研期間,李夢希撰寫了碩士學位論文《1937:易俗社赴平演劇研究——以封至模為中心》。論文附有約10萬字的封至模年譜。

茍登財完成《劇壇楷模:封至模畫傳》初稿。後來,李夢希對畫傳統一體例、補充資料。此次展覽的圖文資料就是由畫傳內容選摘而成。

“毫不誇張地講,是封先生讓我在戲曲研究道路上有所收穫,甚至決定了我的從業方向。高山仰止,感佩不已。作為年輕的戲曲理論研究者,我要學習先生精進藝術、不懈追求的品質。”李夢希坦言。

這次展覽,在陜西文化界“蕩起”層層漣漪。

“前輩留下的光輝遺産,後輩要繼承與發揚,任重道遠”“我的村子伯坊村就是封先生的祖籍。我很早就知道先生的經歷,很敬仰先生”“封先生為戲曲事業奉獻一生,可敬可愛”……

秦腔從業者和愛好者紛紛來到展覽現場,並在留言簿上寫下心裏話。封至模好友李遊鶴、馬公弢、胡文卿的後人也來到現場,追尋祖輩往日以藝交友的場景。

封至模紀念演出現場,來自8個演出團體的近20名演職人員義務演出秦腔《火焰駒》《三上轎》《還我河山》及阿宮腔《王魁負義》、京劇《貴妃醉酒》,展示了封至模對“雅化”秦腔作出的貢獻。

青年秦腔演員魏艷妮在紀念演出中演唱秦腔《鍘美案》。“在從藝過程中,我會迷茫甚至自卑。展覽等系列活動讓我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新知識。”魏艷妮説。

20世紀80年代,秦腔研究專家蘇育生參與《中國戲曲志·陜西卷》編撰工作時,發現了封至模撰寫的大量戲曲研究理論文章。“這次展覽對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秦腔事業很有啟示。為這批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點讚。”蘇育生説。

戲劇評論家胡安忍認為,封至模在藝術上開放包容、兼收並蓄。通過舉辦展覽等系列活動,回顧他的藝術經歷,總結他的藝術經驗,對於繁榮戲劇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戲迷辦展 顯秦腔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