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生態守望者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總面積達7.6萬多平方公里,地處三江源核心地區,生態地位極為重要。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心懷“國之大者”,多年來,果洛州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有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系列工作,傾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用心守護源頭綠水青山。
植被覆蓋率達60.62%,森林覆蓋率達13.4%;黃河出境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Ⅰ類;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生態綠色産業從零起步,發展到了現在的鄉村全覆蓋,26%的草場、52%的牛羊和9家企業獲得有機認證;15萬多人享受到生態性補償,吃上了生態飯……一組組數據,佐證著人們對“藍天碧水凈土”的主觀感受和它背後的生態之變。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生態、生産、生活相生相融、互惠共贏,全力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樂章”在雪域高原全面奏響。
“美”——生態招牌愈發亮眼
盛夏時節,行走在果洛大地,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從雪山到濕地,從草原到湖畔,人在畫中游,畫在眼中現。
“快來看啊!”7月9日,晨光熹微,在距離瑪多縣城60多公里的一處濕地前,來自浙江的陳凱銘,第一次看到了黑頸鶴,激動地招呼著同行的朋友。
從花石峽鎮到瑪多縣城八十多公里的路途中,雪山、草原、濕地所形成的特有生態系統,吸引著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多種鳥類棲息。大自然繪就的壯麗風景,讓這裡成為飽覽雪域高原風光的又一經典路線。
“我們一路上還遇到了幾隻猛禽,飛得很低,像是在給我們引路。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看野生動物,真的太美妙了!”陳凱銘説,一路上,草間穿梭的鼠兔,尋覓食物的藏雪狐,濕地裏成群的飛禽,讓他過足了拍照的癮。
然而,這樣的“美”曾短暫地“褪”過色。上世紀80年代,人們為了提高生活品質,開始擴大養殖規模,不足6000人的瑪多縣擁有近70萬頭牲畜。過度放牧打破草畜平衡的後果接踵而至,草場退化、湖泊萎縮、黑土灘擴張。痛定思痛的瑪多縣,開始了長期的涅槃重生之征程。
通過全力打造生態屏障,大力實施退牧還草、沙化防治、濕地保護等系列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近十年來,黃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00多個增加到5800多個。鄂陵湖、扎陵湖湖泊面積與2017年平均相比分別增大了70多平方公里和100多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了104平方公里。
守護綠水青山的不只有瑪多縣。如今,在果洛州,長期從事生態修復和保護的人員達萬人。在他們的努力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至2023年,果洛州境內黃河出境水質始終保持在Ⅰ類,14個國、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6%,PM2.5平均濃度為18微克每立方米,在全省排名第二;7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累計治理黑土灘、黑土坡10萬多公頃。
“利”—— 綠色底蘊不斷豐厚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從事畜牧業生産的牧民,也在生態保護中收穫到了更多紅利……
“以前只知道過上好日子就得多養牛,不管草山有沒有被吃‘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日村牧民才旦講述了一段老一輩人的故事。為了多掙錢,才旦的父親在過去曾加大牦牛養殖的數量,僅三年多的時間,就導致家裏的草場不堪重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化。為了養好牛,不得不租用草場維持,結果整整六年時間入不敷出。
“要實現草畜平衡,就要根據草原的最大承載量來決定養多少牲畜。”才旦對這句話深有體會,早在十二年前,他就以自家的牦牛為投資,加入了索日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擁有高標準畜棚、貯草棚、集畜産品加工、儲存、展示為一體的産業發展基地,實現了科學化養殖。牦牛不僅實現了錯峰出欄,而且肉質細嫩,在“綠色有機”標簽的加持下,價格幾乎翻了一番。
2022年,久治縣被評為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先行示範縣。秉承綠色有機資源,20多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養殖基地,出欄有機牦牛近10萬頭。各類經營主體實現收益分紅多達1500多萬元以上。
距離久治縣一百多公里的班瑪縣,當地憑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林下經濟羊肚菌産業發展如火如荼。從2021年至今,班瑪縣已建成42座羊肚菌大棚。相較于其他地區,班瑪縣羊肚菌錯開了3月至4月的常規收穫季,7月開收,經過加工後上市,正好填補市場空缺,銷售價格也高出了平均價格。一年下來,羊肚菌種植收入在50萬元左右,除了每年向土地所屬村落的26戶村民提供30萬元分紅外,還能為周邊村落提供10多個勞動崗位,牧民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而且還一手拿工資一手拿分紅,擁有了穩定的收入。
如今,果洛州26%的草場、52%的牛羊和9家企業的産品獲得有機認證,成為全省認證基地面積最大、認證牲畜數量最多、産品種類最豐富的有機農牧業生産地區;果洛農牧業總産值年均增長達到4.26%,農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到4.21%。
“心”——守護生態初心不改
“我在外巡護的時間比在家裏待的時間多,保護它們就和保護自己家孩子一樣,得放在心上。”在班瑪縣亞爾堂鄉開柯河附近的一處山坳裏,今年55歲的生態管護員才南,帶著4個年輕的生態管護員,在每一處可能安置陷阱、容易發生盜挖盜採的地方,細緻地進行著巡護和排查。
牧民口中稱之為“拉雅山”的地方,周圍共分佈有100多處野生動物聚集點,才南一行人要完成所有點位的巡護,需要在山林間走近百公里。“我們巡護一次就要三四天的時間,食物大多是自帶的糌粑和幹肉,累了就得搭個簡易帳篷休息。”才南告訴記者,拉雅山內棲息著野生林麝、白唇鹿、金雕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是他們巡護時間最長,最重點的巡護區域,一年四季從未間斷過。現在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從事巡護工作也顯得越發吃力。為了這片山林,為了巡護工作不斷檔、線路不遺漏,才南每次巡護必帶新人,讓他們熟悉線路,給他們傳授經驗。十年的巡護生涯,讓才南有著一個不曾改變的信念,那就是把生態保護的理念一代代傳下去。
距班瑪縣400多公里外的瑪多縣,進入7月,正是黑頸鶴、紅腳鷸等珍稀鳥類,帶雛鳥覓食活動的季節。黃河鄉生態保護管理站負責人加羊多傑,帶領保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分散在每一處觀察點上,守護著獨屬於這些鳥類的“愜意”。
“我們生態管護站為黑頸鶴搭建了118處新家。去年統計過一次數據,黃河鄉境內黑頸鶴的數量從121隻增加到了293隻,繁殖率也從20%提高到了90%左右。”加羊多傑望著不遠處濕地中的黑頸鶴一家,欣慰而自豪地説。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時,32歲的加羊多傑自願申請成為生態管護員。加羊多傑説:“國家對生態這麼重視,我也想參與其中,把生態保護工作做好。保護好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既是作為土生土長果洛人對故土的熱愛和情懷,更是使命所在。”
網格化巡護、衛星遙感+人工核查、不分季節的常態化巡護模式……在這片雪域高原上,10717名生態管護員“扛起源頭責任”,守護生態、守望綠色。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江源生態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