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面向重大原始創新 破解核心技術難題

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組織開展高水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實現重大原始創新、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準創新合作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截至目前,陜西共有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45個,按照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遴選工作安排,已完成10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申報工作。目前,已獲批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34個,推薦申請重組新建3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對獲批新建和重組成功的在陜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獎補。今年,對已重組和新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補助4900萬元。

著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前身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惠久等前輩建立的,1995年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材料力學行為表徵與評價、表層材料性能及表徵、高性能材料及其應用、嚴酷工況下材料服役性能4個研究方向開展特色研究。

近年來,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承擔了以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防軍工重大重點項目為代表的一批國家重要科技任務,形成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孫軍等一批知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實驗室成立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突破了多項制約我國相關領域發展的材料技術瓶頸,多項技術成果應用於國防、航太以及核電、油氣管道等國家重大工程與裝備的研製和生産領域,為科技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説。

西安交大擁有全省高校中數量最多的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涉及能源、製造、材料、資訊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實驗室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等。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名單上,西安交大以2項金獎居全國專利權人獲獎數量首位,其參與研發的重大成果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

“我們今年暑期的重點工作是漢江流域的典型支流水體調查。”7月12日,在西安理工大學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潘保柱和他的水生態過程與模擬研究團隊正在準備外出調查的設備。

“我們通過野外調查自然水體,比如江河、湖泊中的各類水生生物,來評價水體健康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區域生態修復方案。”潘保柱説。

多年來,潘保柱教授團隊在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開展了系統的水生態調查,為陜西境內100多條河流、30余個湖(庫)進行“體檢”。

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以來,圍繞大西線調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鄉村振興與海綿城市建設等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承擔科研項目1400余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3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260余項專利獲國家授權,科研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人類活動的干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來,我們圍繞解決旱區水資源短缺和環境脆弱問題研究的成果,應用在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我們將繼續立足西部,面向全國旱區,緊密圍繞西北旱區生態水利與工程等問題開展研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羅興锜説。

近5年來,陜西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任務,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在推動陜西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3年度,在陜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在陜西獲得國家科技獎的18項通用項目中,在陜全國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作為主要完成人的有10項;

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2595項,獲得研究經費約15.3億元,其中國家級課題2087項,獲得研究經費約12.9億元;

擁有國家級人才(團隊)285個,其中兩院院士43人。

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

圍繞全省重點産業鏈,在陜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2023年完成成果轉化100余項。其中,空天地一體化綜合業務網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陜西絲路天圖衛星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價值1000余萬元的6項發明專利的轉讓協議;氟氮化工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7項成果共計轉化2297萬元;極端環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慧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57項,合同額9720萬元。

空天地一體化綜合業務網全國重點實驗室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6個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圍繞網路強國和國家安全,突破了新型網路通信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難題,解決全域資訊論和密碼基礎理論、空天一體化大容量高安全組網、高保真智慧資訊傳輸與服務等重大科技問題。

“根據國家級科研平臺的使命定位、建設要求、運作保障及發展需要,學校按照‘一室一策’的工作思路,強化任務、隊伍、平臺、資源一體化配置,保障實驗室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開展有組織科研攻關。”西電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田聰説。

近年來,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在西電産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寶岩牽頭的“高密度柔性天線機電耦合技術與綜合設計平臺及應用”項目獲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教授馬曉華牽頭的“高能效超寬頻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及在5G通信産業化應用”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數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為推動在陜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和品質“雙提升”,從今年開始,省科技廳在省級科技計劃中設立實驗室重點項目,支援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目前,陜西正在積極推動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融入國家實驗室“核心+基地+網路”體系。同時,加強優勢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後備力量培育,在已遴選出20個擬培育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積極對接科技部和國家實驗室,在陜佈局建設更多國家實驗室基地和網路節點,發揮實驗室有組織科研作用,承擔國家重大任務。(記者呂揚)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面向重大原始創新 破解核心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