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的嚴格,守牢患者“生命線”
“是什麼導致了這個問題?”“患者的宣教如何做得更好?”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腹膜透析室,華山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朱彤瑩正召集腹透團隊開展每月一次的“復盤”會議,這一傳統自2005年華山醫院建起腹膜透析室起延續至今。
“對腹透患者來説,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致命。”朱彤瑩很嚴格,會上的討論總是直指問題關鍵,毫不留情面。成效也顯而易見,在不久前的梅雨季節,腹透團隊負責的200多名患者無一例出現腹膜感染。正是這日復一日的嚴格,守牢了患者的“生命線”。
推動腹透開展,讓患者更安心選擇
據《中國終末期腎病白皮書》顯示,我國終末期腎病(尿毒症)患者數量已達350萬,且這一數字以每年10萬到2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
“腎病發展至終末期,治療方式一般有三種,分別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與腎移植。”朱彤瑩説,與血透需要定期到醫院接受治療不同,腹透利用人體自身腹膜作為半透膜,通過腹透液的交換排出多餘的水和毒素。“患者經宣教後可居家治療,時間上更靈活,定期到醫院復查即可。”
如今,選擇腹透的尿毒症患者越來越多,回想入行之初,全然不是今日這般光景。1991年,朱彤瑩從上海醫科大學(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後,入職華山醫院,最後定崗腎病科。
“當時,科內腹透患者僅個位數,因腹透液供給、認知不足等多種原因限制,更多尿毒症患者將腹透作為第二選擇。”朱彤瑩説。
一次偶然的機會,國際腹膜透析協會來滬舉辦大會,英語較好的朱彤瑩被選為大會翻譯。由此,她開始深入了解腹透,“我越學越有興趣,腹透療法在國內發展潛力很大”。
2005年,朱彤瑩開始擔任華山醫院腹透組的主診醫生,參與建立了腹透中心和腹透團隊。19年來,華山醫院腹透團隊不斷完善對患者從腹透前評估宣教、置管、培訓教育、處方調整、門診隨訪、並發癥處理等一系列工作的規範化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的品質和效率。
對病人的嚴格,源於對生命的愛
透析,是一場生命的“持久戰”。“對很多患者來説,透析不僅僅是一次次治療,更是一場與命運的較量。”朱彤瑩能做的,就是陪他們一起跨越一道道坎。
在她接診的患者中,不乏年輕人。一名年輕的小夥子剛上大學就被查出尿毒症,“男孩書念得很好,但從小就患有Alport綜合徵。”朱彤瑩説,這是遺傳性腎炎中常見的一種,腎臟是最常見的受累器官,“生病是不幸的,但他很樂觀,腹透和藥物控制都做得很好。”
醫患攜手作戰,男孩的病情一直很穩定。不久前男孩結婚了,特地來向朱彤瑩報喜。
在朱彤瑩的辦公桌上有厚厚一摞病人檔案,在她看來,有效腹透管理的必要條件在於專門的腹透中心、完善的患者檔案、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腹透團隊以及規範化的腹透管理流程。
“只有對腹透患者加強有效的管理,包括‘自我管理’,才能使腹透的優點充分發揮。”朱彤瑩説,團隊的腹透治療理念不僅僅要讓患者活著,更要讓他們盡可能回歸社會,如常人一般工作和生活。
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極度的自律。臨床上,患者對朱彤瑩“又愛又怕”。“管不住嘴,不好好吃藥,不好好做腹透,都會被我念叨。”嚴格的背後,其實是對患者的關愛,“我們的患者太脆弱了,可能吃壞東西就會引起腹膜感染,導致腹膜炎等嚴重並發癥,必須儘早掐滅危險因素。”
推動腎臟病早治還有很多可做
數據顯示,腹透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至20倍。但是,近年來,華山醫院腹透中心幾乎沒有出現腹透患者心血管死亡事件。直面一線難題,將科研與臨床結合,是朱彤瑩團隊的追求,“科研成果不只是發表論文,更重要的是運用於臨床實踐,使透析品質進一步提高。”她説。
腎臟病有個鮮明特點,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疾病來時總是“靜悄悄”。換言之,醫者是在與“沉默的殺手”打交道。
令朱彤瑩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年近四十歲的患者,在一次陪孩子就診的過程中心血來潮量了次血壓,沒想到高達200/100毫米汞柱,進一步檢查發現,腎臟病已發展至終末期。
“很多患者到院就診時,肌酐升高至200-300多,此時已經沒有條件通過腎穿刺查明原發病來延緩腎臟的病變;還有的患者,腎臟已硬化七八成,無法逆轉,我們只能盡可能讓他的殘腎壞得慢一點。而到了疾病終末期便只能通過腎臟替代療法來挽救生命。”朱彤瑩説,腹透是不得已而為之,早期治療腎臟病很關鍵,將治病關口進一步前移,能做的還有很多。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日復一日的嚴格,守牢患者“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