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為什麼是嘉峪關?

在嘉峪關城市博物館,有一面墻上,挂滿了嘉峪關市的“城市名片”,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這些榮譽,之於一座江南之城,也許在意料之中;而對於一座茫茫戈壁上崛起的城市而言,實屬不易!

為什麼是嘉峪關?

盛夏時節,漫步于嘉峪關城郊之間,望遠山巍峨、看關城雄闊;睹草木蔥蘢、看市民愜意,會令人感慨與驚嘆。

600多年前,守護中華民族的萬里長城、延展華夏文明的絲綢之路在祁連山下交匯,也誕生了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而今,這座年輕的工業旅遊生態城市,以經濟發展為牽引,在生態綠化、城市發展、社會文明、文化建設等多方面呈現出嶄新風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正享受著科學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裡是生態家園

徜徉在家門口的公園,漫步于綠蔭之間,已成為嘉峪關市民日常休閒的幸福時光。

走進東湖生態旅遊景區,岫玉湖、鏡月湖、燕鳴湖相映交錯,湛藍的湖水,如一顆顆藍寶石鑲嵌在這座蔥郁的城市公園中。開窗見綠、出門進園,生活與生態深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嘉峪關現在環境越來越好,公園越來越多,樹越來越茂盛,我每天都來這裡鍛鍊身體。”七旬老人程建林説。生態環境是城市之“肺”,東湖景區的建成改善了這裡的小氣候。

這裡是嘉峪關最大的義務植樹片區,整個景區歷經7年建成,建設綠地100公頃,景區因優質的水域、寬闊的路面、優美的環境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確定為鐵人三項賽的專用賽場和訓練基地,為亞洲首個鐵人三項專用賽場。

東湖生態旅遊景區的建設是嘉峪關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的一個縮影。

對於一個戈壁城市來説,何其艱辛!

當地人常言:在嘉峪關種活一棵樹,就像養一個孩子。

戈壁沒土,怎麼種樹?深挖地表1米以上,把沙礫挖出來,再填上土壤,先種植紫花苜蓿固土拔鹼,進行改良後再種樹。沒土,就花錢從外地買;缺水,就引進滴灌,像輸液一樣,進行精細化養護。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楊軍介紹,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根扎得不深,也缺乏營養,嘉峪關的樹看起來是淺綠色。

儘管如此,嘉峪關依舊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特有的綠色使這座城市看起來更加清新美好。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脆弱的生態條件,嘉峪關連續29年開展“綠化年”活動。如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03%,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29平方米,是全國平均水準的兩倍。建成人工湖18個,東湖生態旅遊景區、迎賓湖旅遊園區、討賴河風景區、南湖文化生態園等大大小小近20個景觀公園裝點著城市,也浸潤著人們的心靈。

城中有林、林中有湖、湖中有園,嘉峪關因此先後被評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甘肅省綠化模範城市”等。

一排排綠色詩行沿路寫就,一幅幅生態畫卷徐徐鋪展……嘉峪關人把自己的家園當作藝術品一般,精雕細琢、精心呵護,將曾經“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如今生態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都市。

這裡是文化家園

“嘉峪”二字意為“美好的山谷”,這裡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之地。中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域文化、遊牧文化在此交融;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於此交匯,賦予嘉峪關歷史文化多元、和諧共生的深厚內涵。

嘉峪關被評為首批世界文化遺産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節點。2023年,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單位,是全國唯一以長城專題開展保護利用示範的地區。

作為嘉峪關市最具代表性的景區,關城是大多數遊客的打卡地。登上嘉峪關城樓,遠眺關外的祁連雪山和關內的青山綠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令人震撼。

安徽遊客李信告訴記者:“嘉峪關讓我親身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

作為土生土長的嘉峪關人,在關城景區扮演“守關關長”的李森已成為網紅,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文化在歷史的講述中傳承。

“在嘉峪關,我們通過長城了解中國歷史,感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守望和平的民族精神。”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楊崢嶸告訴記者,學校常組織去嘉峪關城市博物館等地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今年4月,嘉峪關遊客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體驗項目更加豐富。環幕影院迴圈放映的沉浸式大片,讓遊客身臨其境地了解嘉峪關的歷史文化;“讀者”圖書角傳遞著“書香雄關”的文化魅力;豐富的文創産品,是能夠“帶回家的長城文化”。

近年來,嘉峪關市把長城保護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長城保護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旅遊規劃、景區建設規劃相結合,統籌做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等工作,推動了長城文化的弘揚。

深厚的文化基因,照亮嘉峪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這裡是幸福家園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嘉峪關涵養的綠色家園和品質生活,在戈壁灘上鮮明綻放。舊城提質、住房保障、人居美好、綠色建築、民生改善,這座城正在多方面改善民生、贏得民心。

嘉峪關市城區範圍大、農村面積小,城鎮化率達94.67%,位居全國前列。城市發展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推動全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去年以來,嘉峪關市GDP增速連續5個季度保持在甘肅省第一方陣。

關注群眾生活的一點一滴,嘉峪關在全省率先推進城市“體檢”工程,實施重點建設項目和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工程。

“路平了、院綠了,連樓道都清爽乾淨了。”朝陽小區居民劉連英連連稱讚。她説,小區打造了遊園綠地、林蔭小路、山石景觀,增設了休閒涼亭、宣傳欄,加裝了智慧充電樁,增加了停車位……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2023年,嘉峪關市19個老舊小區完成了“華麗變身”,惠及居民6757戶,路面破損、線纜雜亂、車輛亂停亂放等小區亂象得到有效整治;還通過拆除小區圍墻,打造社區內“口袋公園”等措施,美化周邊環境,讓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福利和便捷。

把好事辦好,得益於好機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嘉峪關市創新建立了“共商”“共議”“共用”機制,讓政府、居民、業委會、小區物業多方共同參與,從居民想要“改什麼”“怎麼改”“怎麼幹”出發,真正把好事辦到大家的心坎上。這些做法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列入第八批可複製政策機制清單,在全國推廣。

為方便當地群眾出行,去年6月,嘉峪關市對當地主幹道——新華北路鐵路平交道口立交橋進行了改造。新華路與兩處鐵路線相交,鐵路線非常繁忙,平均每半小時一趟,每有火車通過,機動車單向堵塞問題突出。在保障鐵路不停運的情況下,立交橋的改造歷時242天,順利通車。

嘉峪關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由市政府與酒鋼集團公司共同出資,市政府負責修路,酒鋼公司負責建橋,實現了南北一路暢通,並命名為“鐵山橋”,是地企協作的“典範橋”。

近年來,嘉峪關市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活化利用歷史遺跡和工業遺存,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線路的改造,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服務的推廣……一個個惠民項目、一幕幕生動場景,彰顯著這座城市與時俱進的時代脈搏。

于雄渾廣袤的戈壁中鳥瞰,于悠遠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回望,嘉峪關都熠熠生輝!(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曉君 馮寶強 徐俊勇 于曉明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魏 娟 李 靜)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為什麼是嘉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