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寧夏旱作農業變“靠天吃飯”為靠技增收

7月11日,海原縣賈塘鄉王塘村的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上的小雜糧、胡麻、馬鈴薯等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寧夏錦彩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田進財説,這片地以前是出了名的光長草不長莊稼。2023年,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的專家帶著新品種、新技術在這裡開展成果轉化示範。現在,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科技田”“成果田”。田裏還留有展示牌,寫著所種植的新品種及其技術特點,留下了農業專家的聯繫方式,農戶可以在田裏自己選擇適宜的新品種新技術,隨時隨地向農科院專家諮詢請教。

寧夏旱作雨養農業區即傳統“靠天吃飯”農業區主要分佈在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黃土丘陵區,小雜糧、馬鈴薯及胡麻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特色作物,旱作栽培特色鮮明、生態資源優勢突出。近年來,自治區在落實“四水四定”原則的總體要求下,以“節水增效”為核心,大幅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利用小雜糧、馬鈴薯、胡麻抗旱節水的生態功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將寧夏中南部地區的乾旱劣勢變為生態優勢,將特色優勢轉變為産業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實現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研究員張煒介紹,2023年,寧夏農林科學院在海原縣賈塘鄉建立旱作雨養農業區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他和團隊科研人員在中部乾旱帶及南部山區調研時發現,寧夏小雜糧、馬鈴薯、胡麻産業發展中存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速度慢、水分利用效率低、種植收益不高等問題。為了促進傳統特色産業轉型升級,他們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近年來自主選育的小雜糧、馬鈴薯、胡麻高産抗逆新品種以及研發的抗旱節水高效種植新技術進行轉化應用,開展優新品種應用、農藝農機融合、抗旱節水、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的示範展示,整合創新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高産高效種植技術模式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2023年,在寧夏中南部地區極端高溫乾旱,農作物普遍減産嚴重的情況下,通過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整合應用,示範區較當地大面積種植品種及栽培方式畝均增産24.50%,節本增收247元。今年,在王塘村示範基地展示高産抗旱小雜糧、馬鈴薯、胡麻新品種38個以及抗旱節水種植新技術13項;在海原縣、同心縣、原州區、西吉縣建立新品種及新技術示範基地7個,示範面積2400畝,輻射面積超2萬畝,示範推廣小雜糧、馬鈴薯、胡麻新品種8個、新技術6套。向企業有償轉讓小雜糧、馬鈴薯、胡麻新品種、新技術8項。目前各示範基地田間長勢良好,平均畝産及增産增收情況有望實現新突破。(記者 馬越)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寧夏旱作農業變“靠天吃飯”為靠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