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落地之路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從“閉門造車”到瞄準市場需求、産業痛點,從論文專利被“束之高閣”到多種轉化形式靈活並存,從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到産學研深度融合……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打破阻礙技術成果轉化的瓶頸,創新主體的成果轉化之路越走越順暢。
科技成果的價值在於運用。從科學技術創新到經濟實現增長,轉化是科技成果實現價值的關鍵環節。《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發明專利産業化率達39.6%,連續5年穩步提高。《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顯示,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8年的1.77萬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4.78萬億元,增長170%。相較于過去僅為個位數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一組技術轉移轉化數據令人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深化改革精準施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卡點,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不斷培育壯大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制度鬆綁,激蕩創新“源頭活水”
多年來,成果轉化難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科研院所、高校無法自主決定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何去何從,相關機構對科技成果的處置審批手續繁瑣,成果轉化收益須上交導致無法反哺後續科研……
制度藩籬讓不少源頭創新的“成果”變成“陳果”,轉化“無門”讓源頭創新積極性大打折扣。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改革已然迫在眉睫。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重新修訂,科技成果的處置權、收益權和使用權明確下放到科技成果持有人。為落實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相繼頒布,形成從修訂法律條款、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系化制度,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2021年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對科技成果所有權的規則進行明確,原本可能涉嫌“違法”的職務成果轉化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獲得了法律保障。
根本性的制度障礙一經破除,就迎來了創新主體的積極響應。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激勵性、優惠性和推動性政策。
從“成都十條”“華西九條”到《關於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北京4項新政,從上海“賦權改革”模式、四川“分割確權”模式再到安徽的“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堵點在各地的改革實踐中逐步打通,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得到極大激發,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形成突飛猛進之勢。
共同發力,科研産業跨界“聯姻”
科技成果轉化被業內形象地稱為“聯姻”。6種主要轉化方式中,除了自行投資轉化、向他人轉讓該科技成果外,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實施轉化、協商實施轉化等轉化方式,均需要科研人員與産業從業者的協同合作、聯合攻關。
“制度鬆綁讓轉化各方變成了推進成果落地的‘同路人’,但當前轉化實踐中常常出現學術和産業合作的‘一錘子模式’,即便資金充足、意願一致,也難有效配合。”盛邦安全董事長權小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學者關心的是科學問題,企業家面對的是産業痛點。雙方思維‘脫節’是轉化難點之一。要讓産學研合作順暢,需要把産業問題轉換成科學問題,彌合語言體系的隔閡,使雙方變為‘同道人’。”
從“同路”到“同道”,科技成果實現高品質轉化。盛邦安全與清華大學開展合作,將測繪技術需求轉化為演算法等科學問題,大幅提升了全球IPv6網路空間測繪效率,最終轉化為全球領先的網路安全遙測産品和平臺。
除了“一錘子”買賣,“半吊子工程”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掣肘因素。企業希望科研單位主力在項目攻關階段能夠專職,但如果權責利不明確,難以要求科研人員專職進行成果轉化,進程推進往往不順利。
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地出臺實施細則,不斷提升科技人員獎勵和報酬標準。從20%到50%,再到70%,甚至達到90%,權責利進一步明晰,成果轉化模式逐漸成熟,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積極性。
與此同時,技術“紅娘”團隊也發展起來。此前國外高校才有的技術轉移辦公室、技術轉移公司等平臺,在我國高校院所中也逐步建立。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的技術轉移中心、清華大學的技術轉移研究院等均通過開展智慧財産權、法律財務、企業管理、投融資等專業服務,幫助成果邁出走向市場的“第一步”。
雙向奔赴、同向發力的“聯姻”氛圍愈發濃厚,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投向市場的“懷抱”,引領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掘新求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産業、推動産業深度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這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指出,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未來産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方向,要準確研判前沿科技發展趨勢,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催生培育未來産業,推動科技與産業互相支撐、迭代升級。
蓬勃涌現的科技成果,是新質生産力形成的源頭。如何找到催生未來産業的優質科技成果?如何培育好成果的“種子”,讓其長成“參天大樹”?在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積極搭建平臺,牽手金融資金,掘新、求新的氛圍正逐步形成,培新、育新的機制也趨於完善。
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超科技”)因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提供隱形提詞器而被網友熟知。這家全球虛擬現實技術領軍企業在得到當地“政府引導基金”的支援後,得以順利將原創成果轉化為産品。
2022年,科技部舉辦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搭建起天使基金、新興産業發掘優秀科技成果的平臺。東超科技從全國27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總決賽最高獎。“在大賽中亮相,也為科技成果轉化贏得了更多資本的青睞和合作的機會。”東超科技北京區域負責人王鵬説。
新質生産力將帶來更高的生産效率和更好的發展品質、能夠用更少的資源消耗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這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政府、産業、高校、金融等領域共同發力形成優質轉化生態,探索創新模式,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讓科技價值在經濟主戰場中熠熠生輝。記者張佳星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暢通落地之路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