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産業援藏 重慶激活昌都經濟“一池春水”

7月4日正午,西藏昌都市察雅縣,艷陽高照。

位於察雅縣扶貧開發産業園(以下簡稱産業園)的瑪業堂文化藝術公司(以下簡稱瑪業堂公司)大廳裏,整齊地擺放著一幅幅唐卡作品。這種精美的當地工藝品,近年來成了市場的寵兒。“全國各地諮詢和下單的電話不斷,産品供不應求。”瑪業堂公司負責人多吉説,為趕訂單,他們經常加班加點。

察雅縣的手工業一度“小而散”。如今,産業園的建成,讓這裡的手工業煥發了新生。

産業援藏是助力西藏高品質發展、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有效路徑。自1994年啟動援藏工作以來,重慶始終把産業援藏作為重中之重,致力於通過産業合作促進昌都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産業園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30年來,重慶堅持“昌都所需、重慶所能”的原則,通過精準施策、項目帶動,持續深化與昌都的産業合作,為昌都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打造一個園區

開發當地特色産業

産業園是如何改變當地傳統手工業發展格局的?

以瑪業堂公司為例,由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多吉創立的這家公司,今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80萬元。這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還促進了唐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然而,在入駐産業園前,瑪業堂公司卻是另一番景象。“以前唐卡作品都是分散在村民家中加工,不僅生産效率低,品質也沒有保障。同時,受條件限制,學徒也不多,帶動力不強。”多吉説,由於生産方式零散無序,再加上銷售渠道也一直打不開,公司一年銷售額不足15萬元。

2018年,多吉聽説重慶援藏工作隊在察雅縣新建了産業園,那裏不僅房租全免,還提供技術培訓和市場對接等全方位服務,他當即決定將公司搬到産業園。

如今,多吉在産業園的車間有300多平方米,熟練工人從3名增加到11名,還有20多名學徒。

“學徒每月的工資在3500元左右,學成畢業後,可以繼續留在企業上班,也可以自己創業,加工好的唐卡,公司可以幫助尋找銷售渠道。”多吉説,自從公司搬到産業園,不僅讓更多年輕人在家門口工作還增加了收入,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今年已接到50多萬元的訂單。

除了唐卡,産業園裏還有金銀器、藏香、藏式傢具等多個高原特色産品生産商。據重慶援藏幹部,察雅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徐坤介紹,園內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實現協同發展,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整體競爭力。

同時,産業園積極對接重慶市場,拓寬銷售渠道,讓昌都的特色産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如今,産業園入駐企業15家,年産值1.4億元,不僅使當地手工業實現了從“小而散”到“産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的轉變,還帶動當地25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這背後,是重慶産業援藏從“輸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轉變。

引進一批渝企

來到昌都投資興業

“通過東方甄選直播帶貨昌都農特産品,我們的青稞麥片不到一小時就賣斷貨了!”今年4月底的一天,昌都市君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親公司)董事長易川虎興奮地在朋友圈“報喜”。

君親公司前身是西南大學産學研孵化的創業企業,2017年作為産業援藏項目,由重慶援藏工作隊引進昌都,主要從事青稞食品研發、精深加工、銷售,以及青稞種質資源的培育、種植和研究。

易川虎在朋友圈中提到的青稞麥片,背後有著深厚的“重慶基因”。

“這款青稞麥片的生産線,是由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劉雄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建成的。”易川虎説,君親公司依託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重慶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以青稞種植、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市場行銷為一體的全産業鏈發展體系。作為重慶援藏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君親公司不僅填補了昌都地區青稞深加工領域的空白,還成功將青稞製品出口至歐美國家。

目前,君親公司建有三條西藏領先的青稞食品自動化生産線,滿負荷年産量1萬噸,産值1.8億元,可實現利潤約3000萬元,解決直接就業100人以上。

君親公司産品的大賣,直接帶動了當地的青稞種植。易川虎給記者算了筆賬,按滿産算,每年大概需要7000噸青稞原料,以目前青稞市場價每噸6000元左右計算,每年原料的採購成本就超過了4000萬元。“七年時間裏,我們通過青稞原料採購為當地群眾增收530余萬元。”易川虎説。

在重慶市援藏工作隊的協調下,君親公司不僅獲得了大量訂單,還解決了用工、原料、物流等一系列難題。同時,工作隊還積極幫助君親公司申請海關智慧財産權保護備案,使其産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促進了君親公司的快速發展,也為昌都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群眾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像君親公司這樣來昌都投資的重慶企業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20年—2023年,重慶援藏工作隊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2個,到位資金9.71億元,億元以上項目4個,到位資金8.64億元。

培育一張“名片”

康巴花都成功創建4A級景區

在昌都市類烏齊縣縣城西邊8公里處的康巴花都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內,33歲的當地居民其美擁忠開了一家餐飲店,主打酥油茶、青稞酒、牦牛肉等地道藏式美食。

其美擁忠原是一位世代居住在類烏齊縣的牧民,原本並不富裕。如今,他的餐廳旺季時日均營業額超過一萬元,遠高於放牧收入。

“感謝重慶援藏工作隊打造了康巴花都景區,讓我們有機會參與旅遊産業的發展,實現增收致富的夢想。”其美擁忠表示。

康巴花都以其獨特的高原風光和濃厚的康巴文化,吸引了無數遊客的目光。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牧區,鮮有人問津。

自2018年起,重慶第八批援藏工作隊依託西藏類烏齊紫曲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自然資源,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打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而後,一批批重慶援藏幹部接力投入景區建設。

2019年,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投入資金285萬元,制定了康巴花都4A級旅遊景區創建規劃等系列規劃;2022年,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投入1716萬元,實施康巴花都片區文旅融合、營地提升等工程;2023年12月,康巴花都成功創建為類烏齊縣首個、昌都市第三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如今,康巴花都已成為昌都的一張亮麗名片。每年5月至9月是康巴花都的旅遊旺季,各地遊客紛至遝來。康巴花都的建成,帶動當地群眾81戶416人參與旅遊經營。2023年,康巴花都全年接待遊客90267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274.83萬元。

在藏東地區,這樣的重慶産業援藏故事不勝枚舉。重慶曆批援藏工作隊聚焦“昌都所需”,竭盡“重慶所能”,嫁接“巴渝優勢”,孵化“藏東品牌”,推動昌都産業結構優化,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記者 周盈 李珩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産業援藏 重慶激活昌都經濟“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