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綦江區:返鄉創業“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青年在返鄉創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鄉村振興,但一邊是城裏人嚮往鄉愁,一邊是農産品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何實現城鄉融合?綦江區創新探索新模式培養“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三角鎮紅岩村位於國家地質公園、AAAA級景區老瀛山下,生態優美,盛産青脆李、柑橘等,過去好産品卻賣不出好價格。紅岩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慶介紹,如今通過“鄉村振興壩壩直播間”,村幹部、年輕的返鄉村民當起了主播,推介民宿、“土特産”等,讓不少城裏人慕名而來。目前,綦江區累計建成“智慧融媒實訓直播間”14個,培訓主播200余人、孵化企業13家、公益直播超1000場,線上商城銷售農産品7000余萬元。
年輕的“新農人”給鄉村帶來了無限活力,看著家鄉建設一天比一天好,在多重政策激勵下,越來越多的在外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就業。然而創業需要資金,“錢從哪兒來”成為擺在返鄉創業者面前的第一道難題。為解決創業“融資難”問題,新石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積極為其想辦法。駐村第一書記李忠駿來自區金融辦,通過積極爭取區國資委支援,利用新石村成功創建“信用村”的基礎優勢,促成新石村與區的金融機構簽訂《整村授信協議》,村裏獲得1000萬元授信支援,為村民發展産業等融資提供了有力支援。
2019年,退伍回鄉的蔡磊從村民手中流轉90余畝土地,發展沃柑種植,2022年開始初挂果,但眼看著即將豐收卻遭遇大旱。
“那個夏天,請了好多工人,最後也只收了兩三萬斤。”痛定思痛的蔡磊決定在果園引進“水肥一體化”設施。“引進設備、管道等,整體投入需要50萬元,村上幫忙牽線,找銀行無抵押貸了30萬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蔡磊説。
目前,蔡磊的果園“水肥一體化”一期工程已經開建。現在路也修好了,柑橘也進入採摘期,每天從綦江城區、東溪、高廟、貴州泥壩來果園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
2012年,在重慶主城區打拼近10年的楊康是小有名氣的美發師,經營幾家店收入可觀。但回村過年的他被家鄉的寥落觸動:“年輕人過完年走後,村子一下冷清了,我想讓家鄉人氣旺起來!”楊康決定返鄉創業。
石泉村毗鄰貴州,可耕種土地不多但牧草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養牛。2013年,楊康試養了20多頭肉牛,兩年後就將規模擴大到80頭。然而,即將賺到第一桶金的他卻遭遇挫折。
規模在擴大,養殖技術和管理卻沒跟上,養殖基地出現虧損,楊康一度想放棄養牛做回美發師的老本行。
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後請來畜牧專家授課、指導,積極與銀行對接融資,讓楊康得以慢慢走出困境。將養殖基地順利運轉起來後,成為養牛能手的他決定帶村民一起養牛。
“從養第一頭開始,楊康為我提供種牛,幫我解決技術問題,現在我養了7頭。”村民楊雲軍已養牛6年多,每年增收2萬餘元。幾番探索後,養殖基地發展出“購牛-保育-分銷-養殖-回收-銷售”的模式,累計帶動20余名村民增收。未來,楊康打算發展牛肉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創業。(記者 鄧俐)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重慶綦江區:返鄉創業“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