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黃河清冽 潤文脈新聲
7月,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景色宜人。
這裡,既有優美的田園風光,又有厚重的文化積澱;這裡,既有高原景色的壯麗與博大,又有江南風光的雋秀與文靜。這裡,是大美青海瑰麗的一角。
千里賽程,千里風光。當貴德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和格桑花迎風綻放時,2024“中國工商銀行杯”第二十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以下簡稱“環湖賽”)于高原大地再起風潮。
走過年華,一路歡歌,深厚友誼的背後是一座城與一項賽事的雙向“奔赴”。通過借勢賽事的傳播影響力,貴德縣不斷探索“體育+旅遊+生態”深度融合文章,向外界全方位展現綠水青山的魅力、梨都古城的韻味和水美鄉村的秀麗,持續提升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生態形象親和力。同時,世人也由此進一步了解貴德、嚮往貴德、走進貴德。
保護地質遺跡
呵護自然之美
7月5日清晨,從貴德縣城出發,沿G227國道行駛約20分鐘,途經貴德黃河清國家濕地公園,來到貴德國家地質公園。一路上,遠處巍峨的大山在雲霧間若隱若現,壯美的丹霞與黃河水相映成趣,盡顯生機。
“大家面對的這個峽,就是千佛大峽谷,它是我們貴德國家地質公園的山門,也是通往七彩峽谷的必經之路。每屆環湖賽大車隊就是從這個峽口穿過,進入別有洞天的‘高原小江南’——貴德縣。”景區內遊人如織,大家一邊聆聽講解員解説,一邊舉起手機定格眼前的七彩丹霞山。
從遠古而來,向未來走去。在貴德,地質公園作為全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其保護地質遺跡與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經濟、推動地球科學研究等各方面,日益顯現出巨大的綜合效益。
眼前的4A級貴德國家地質公園旅遊景區,以自然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為主要特徵,是一個輔以多樣生態景觀和豐富人文景觀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園區種類多樣的地質遺跡不僅記錄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歷史和演化過程,也記錄了黃河貴德段的發育歷史以及貴德地區的地質和自然環境演化歷史,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美學價值,是一座浩瀚的地質博物館。
“公司圍繞‘欲見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的理念,努力將園區打造成一個天然地質課堂。”青海天地人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喇海青説,“地處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的貴德,雖是一個很小的高原小盆地,但卻有著人類最深厚的文明。”
地質遺跡生動地展示了地球和生命演進的崎嶇歷程,具有不可重復和不可代替性,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近年來,貴德縣堅持保護、科研科普和開發並重,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推動地質公園規範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強化其與文化和自然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等協同管理,通過保護利用,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金鑰匙”。
“目前,地質公園年平均接待遊客達120萬人次。伴隨地質公園不斷發展,周邊村落就業環境也隨之發生改變。”喇海青説,從缺乏保護意識,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再到自發保護自然,短短幾年間,當地村民通過大量遊客的到訪,深知保護好原生態、保護好地質遺跡的重要意義,大家在積極參與公園建設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
深挖“一村一品”
賦能鄉村振興
環湖賽的車流風馳電掣,車手們在拼搏中盡顯忘我的韌勁,而貴德縣在鄉村振興發展之路上,同樣顯化出篤行和勇毅、後發和堅韌。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和文化等資源,使貴德縣佔據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併為産業“四地”建設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強力支撐。
小暑節氣剛過,正值蒜苗播種好時節,走進貴德縣新街回族鄉魚山村,放眼望去,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農人們搶抓農時種植蒜苗,用辛勤的汗水播種希望。在魚山村的南邊是陸切村,在陽光的照耀下,田地間一顆顆紅筍長勢喜人,呈現出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當環湖賽的騎行車隊穿行貴德,如若從高空俯瞰,便可領略蒜苗、紅筍等特色種植排成的産業‘陣容’。”新街回族鄉黨委書記楊海龍介紹,近年來,全鄉確立“特色興村、産業富民”的發展理念,圍繞“村村有産業、村村有亮點、村村有品牌”發展目標,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産業發展格局,建成露天蔬菜、糧食作物等五大産業基地,實現蒜苗、紅筍、貢菜等特色蔬菜規模化種植,播種面積達0.13萬公頃。目前,魚山(蒜苗)已認定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陸切(紅筍)成功入選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蓬勃發展的高原夏菜産業激活了新街回族鄉農業發展潛能,民族餐飲“大廚房”和特色農畜産品“大超市”,同樣為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增光添彩。
“滋滋滋……”來到新街回族鄉麻吾村的“麻吾農家油饃饃鋪”,還未進店,就已聞到濃濃的油饃香。在不大的店舖內,一口大鍋正冒著熱騰騰的油氣,工作臺前,幾名婦女配合默契、手法嫺熟,從揉面、切面、壓花到控制油溫、翻炸出鍋,一氣呵成,如同變魔術一般。
“麻吾村平均海拔2850米,氣候冷涼、水源潔凈,土壤無污染,具備綠色有機農産品生産的天然優勢。”老闆馬學忠介紹:“油饃饃已成為當地百姓舌尖上的一道美食,每天我們將做出來的油饃饃裝箱包裝,銷往縣城各大商超。目前,麻吾村已初步形成從原材料、勞動力到技術、銷售産業鏈,為‘一村一品’産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立足産業比較優勢,持續發揮品牌影響力。“全鄉已初步形成包括自然景觀欣賞、戶外踏青露營、民族風情體驗、農家美食品鑒、鄉村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全域旅遊産業鏈條。” 談及發展,楊海龍信心滿滿,今後將著力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不斷探索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民生改善互促互補互興的發展路子。
延續歷史文脈
擁抱“詩與遠方”
“馬家窯”和“卡約”文化遺址、漢唐古堡、明清樓閣……本屆環湖賽第四賽段,車手們將從貴德縣城出發,騎行至“進藏咽喉”共和縣。在近7公里的貴德城區賽段中,車手會深深感受到這個處處充滿“文氣”的地方的獨特魅力。
黃河岸邊,貴德古城,在經歷了600多年的風吹雨打後,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雄姿。在古代,雄踞在河湟地區的貴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明朝初年,征西將軍鄧愈奉命來到此處,設立衛所,修築城池。也正是這座城池的修建,換來了黃河岸邊這片沃土長達600多年的安定。
如今,貴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其憑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文化氣質,汲取發展的不懈動能與強勁底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登上位於河陰鎮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的玉皇閣向遠處眺望,整個古城盡收眼底,令人頓時生出一種淩空出世、昂首天外的豪邁感。
“玉皇閣高25.5米,坐北朝南,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築。”古城導遊何露露介紹,歷史上,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在這裡交錯延伸。古城建成後,商貿往來更加繁榮,來自東西南北的商旅帶著各種特産,在這裡往來交易,開辦商號,使得這裡成為連通東南西北的大道通衢。
俯覽整個古城,不難發現古城的建造嚴格遵循古人“天圓地方”的建築理念。四方形的古城,建有南、北城門,南為文啟門,北為平安門。古城以玉皇閣、文廟為核心,關岳廟、城隍廟、大佛寺分佈其間,這些古代建築群規模宏大,佈局精巧,雕花精美。
在明長城貴德段各點段分別設立保護標誌;設立青海明長城貴德段保護領導小組,並聘請4名義務保護員,開展全年四季度及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工作;借助每年的“文化遺産日”“博物館日”和大型文體活動,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營造全民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良好氛圍……
文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近年來,貴德縣全面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貫徹黃河流域文化保護要求,挖掘和保護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聚落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産的整體活化利用,科學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合理保護利用貴德古城,全面加強文廟及玉皇閣、河西文昌廟等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守護一方文脈,書寫傳承故事。貴德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馬林圃説:“面向未來,貴德縣將立足實際,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廣泛開展常識普及、非遺傳承等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適應新需求,煥發新魅力。”記者 張洪旭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掬黃河清冽 潤文脈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