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黃河古賢工程進入建設階段

晉陜峽谷,壁立千仞。從“幾字彎”跋涉而來的黃河,奔騰深澗,山的雄渾交織河的奔涌。7月9日,在黃河中游磧口至禹門口河段,挖掘機揮舞鐵臂,導流洞支洞掘進施工,黃河干流控制性骨幹工程——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強調“‘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抓好重大任務貫徹落實,力爭儘快見到新氣象。”

作為“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之一,古賢工程式控制制黃河流域總面積的65%,控制黃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建成後,大壩立於大河,攬萬頃黃河水,將充分發揮防洪減淤、供水灌溉、發電降碳、生態保護等綜合效益,進一步織密國家水網,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建最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黃河干流第三大水庫庫容

黃河磧口至禹門口河段,山高谷深、峽谷延綿、湍流似箭,是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理想河段。古賢工程一壩跨兩省,左岸為山西省吉縣,右岸為陜西省宜川縣。

為何選址在此?“幾代水利人開展大量地質勘測工作。”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新代介紹,從1954年提出壩址比選方案,到1997年明確提出開發任務,從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到《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有序推進古賢等工程”,設想、規劃、論證、立項,歷經70載奮鬥,古賢工程開始從藍圖變實景。

高峽平湖,穩固的地基是關鍵。勘探鑽孔近8萬米、探洞近4000米、完成不同比例測繪工作2719平方公里……向大地要數據,黃河地下面貌日漸清晰。

“壩址岩層是紫紅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層狀分佈,極易形成泥化夾層,簡單來説,岩層軟硬相間,就像是‘千層餅’。泥化夾層是影響壩型選擇、壩基穩定的關鍵因素。”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清波説。

黃河在頭頂奔流,鑽機向深處掘進,黃河河床地下40米處,是勘測人員的辦公室。從泥化夾層分佈規律到結構特徵,從變形試驗到滲透測試,一個個數據、一場場試驗,凝結成“淺層挖除、中層齒槽截斷、深層‘掏空’置換”的綜合處理方案。“我們還創新技術,有效解決了在泥化夾層上建設超高混凝土重力壩的難題。”李清波説。

看“身高”,古賢工程為國內在建最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建設這個‘大塊頭’,預計每月最大澆築強度60萬立方米,比已建同類工程多一倍。”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慶亮介紹。

連續高強度澆築混凝土30多個月,要求原料供應必須充足。一道難題擺在面前:混凝土骨料場距離壩址65公里,路程遠,沿途交通運力有限,如何破解?

勘察、設計、施工和設備製造等多個團隊聯合攻關,最終拿出方案:建設一條國內規模最大的皮帶運輸系統。“這條近65公里長、佈置在地下隧洞內的皮帶運輸系統,沿線穿越煤礦採空區、煤層氣區,須克服圍岩變形、突泥涌水等地質難題。皮帶運輸系統建成後,每小時運輸骨料4600噸,能有力保障工程施工需求。”劉慶亮説。

看庫容,古賢工程庫容為黃河干流第三大水庫庫容,控制黃河73%的水量,調節庫容巨大。

“具體看,大壩分別設置低位排沙底孔、中位泄洪中孔、高位溢流表孔,形成‘上中下’協同、‘左中右’互濟的泄水排沙建築物總體佈局,實現防淤防洪與供水發電綜合調度運用。”劉慶亮説。

促進水沙關係協調,提高下游河道輸沙能力

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

“滾滾黃河裹挾大量泥沙,導致河床淤積、河道遊蕩、河槽萎縮,塑造了下游近800公里的地上懸河,洪水風險是流域最大威脅。”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禦局副局長張樂天介紹。

大壩聳立,攔截泥沙。黃土高原是黃河中下游河道泥沙主要來源,扼守黃河中游的古賢工程,可控制黃河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

如何解決庫區淤積對工程運用的影響?“水庫設置有正常泄流排沙孔外,還增設了低位排沙底孔,可在泄洪騰庫時加快泥沙外排。”劉慶亮説。

水庫接力,調水調沙。“調水調沙是人為調控黃河干支流水庫,用大流量的河水把泥沙衝至大海的過程。古賢工程建成後,將和小浪底、三門峽、萬家寨等水利樞紐工程聯合運用,增強水流動力,提高沖刷能力。”張樂天介紹。

先算泥沙賬。張樂天説,小浪底水庫是黃河干流最末端大型水庫,把河道泥沙送至大海且確保兩岸堤防安全,需要下泄流量達3500至4000立方米每秒、並不少於5天,或者以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並不少於6天。從當前黃河干流樞紐工程分佈看,萬家寨水庫距離小浪底水庫約1100公里,距離較遠,難以形成沖刷合力,而相鄰的三門峽水庫庫容較小,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後續動力不足。

水庫群如何配合?古賢工程庫容大,距小浪底水庫僅約450公里,可與上游的萬家寨水庫配合,加大下泄流量,為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提供充足水量和水流動力,加快泥沙外排。“以小浪底、古賢水利樞紐為核心的黃河中游泥沙調控體系將初步形成,進一步為母親河舒筋展骨。”張樂天説。

有效治理地上懸河。“水庫群聯合開展調水調沙,維持下游河槽過流能力,可確保下游河道長期不抬高,降低‘橫河’‘斜河’對堤防的衝頂風險,提高黃河下游防洪安全保障水準。”安新代介紹。

改善干支流關係。在陜西潼關,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與黃河干流交匯。“因黃河河床淤積抬升,渭河入黃出現‘攔門沙’,水流不暢,遇到洪水時,甚至會出現渭河水倒灌,威脅關中地區防洪安全。”安新代説,古賢工程投入運用後,可通過下泄大流量衝淤,降低潼關高程,暢通渭河河道,提升渭河防洪安全標準。

提高晉陜水資源保障率,改善數百萬畝農田灌溉供水

坐落在山崖上的吉縣古賢村,“河從腳底流,守著黃河用水愁”。“盼了多年,可算是把古賢工程盼來了。”村委會副主任郭朝榮説。

郭朝榮和村民盤算:“大壩工地就在村旁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將來引水上山,改造老果園、推廣矮化密植技術,繼續把蘋果産業做大。”拉動投資、帶動就業、助力致富産業發展,古賢工程為吉縣發展帶來新機遇。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古賢工程將為山西、陜西23個縣(市、區)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水資源支撐。

民生工程保供水安全。作為國家水網的重要結點工程,古賢工程通過集中從庫區取水代替沿河分散提水,破解“地高水低”問題,滿足供水、灌溉、生態調度等目標需求。

“特別是山西臨汾、運城供水區,陜西渭北涇東供水區將從提水變為自流,陜西延安供水區可降低抽黃揚程,大幅減少用水成本,提高水資源保障率,改善數百萬畝農田灌溉供水。”劉慶亮説。

綠色工程助生態修復。“工程建成後,沿線地區通過置換灌區用水,改善汾河、北洛河等支流生態狀況,逐步實現地下水壓採平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局副局長可素娟介紹,“工程還可提高下游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黃河龍門、利津斷面的生態流量達標率提高到100%,保障河口三角洲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

富民工程促協調發展。工程投資大、帶動産業鏈條長,預計可吸納就業數十萬人;庫區形成200多公里長的青山綠水風景帶,串聯壺口瀑布、紅色旅遊景區等,推動文旅産業發展;每年提供數十億千瓦時清潔能源。

古賢工程建成後,黃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將形成龍羊峽、劉家峽、古賢、三門峽、小浪底五大骨幹樞紐梯級調度格局。“五大骨幹樞紐協同配合,為黃河沿線農業灌區、能源基地、工業園區、重要城鎮提供有力水資源保障。”水利部規劃計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看上游,龍羊峽和劉家峽水庫助力青海、甘肅構建風光水多能互補系統,建設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看中下游,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為沿線地區保障糧食安全、發展富民鄉村産業、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等提供水支撐。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錶示:“我們要把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成為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打造黃河流域水利樞紐新標桿,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黃河古賢工程進入建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