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文化中國行 | 尋古探幽三學街

三學街的商鋪大多銷售文房四寶、拓片、書畫。

深深的小巷、斑駁的院門,街道兩側的小店內文房四寶、石刻拓片、字畫書籍,散發出書墨之香……7月4日,記者走進以“一廟三學”著稱的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在古城西安,這條位於碑林區的老街區,千百年來一直傳承著古都的傳統文脈。

“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東起柏樹林,西至書院門,由長安學巷、府學巷和咸寧學巷組成,南端與城墻緊鄰,西邊與永寧門相望,下馬陵、柏樹林、順城巷、安居巷等街道共同圍成一個四四方方的街坊。”提起三學街的歷史,在三學街經營書畫工作室的李戰民説,三學街是當年大唐皇城太廟坐落的地方。時至北宋,此地改為祭祀孔子的文廟;明成化年間,西安府學、咸寧縣學和長安縣學相繼落成,圍繞文廟形成了“一廟三學”的官學中心,三學街因此得名。

穿行在三學街,記者看到,三學街的古建築與民居中,多為文人墨客的工作室,街頭巷尾的商鋪中多銷售文房四寶、石刻拓片、字畫書籍。長安學巷巷口東側一棵古槐遒勁挺拔,鬱鬱蔥蔥。古槐下,一個售賣西瓜的臨時攤點上擺放的花皮大西瓜讓人望而生津,老闆熱情地招呼著顧客。

走出長安學巷,向東走第一個巷子就是府學巷,乾隆年間《西安府志》記載府學巷,“大門前有坊,內有泮池,儀門內當甬道為魁星樓,中為明倫堂,兩旁四齋,曰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堂後為尊經閣,閣後神器庫。” 府學巷內的建築經過百年變遷,現在除了尚存的幾棵古樹外,其他古跡已蕩然無存。

再向東走,過了碑林就是咸寧學巷。原是咸寧縣學所在地,原來建築有儒學大門、明倫堂、博文齋、約禮齋、敬一亭及東西生員齋房等,現在僅存魁星樓和奎星閣各一座。縣學南原有崇聖祠,今已成為碑林區少年宮。

西安人説起三學街,都豪氣幹雲,這底氣來自老街上的碑林。被譽為“中國最大石刻藝術寶庫”“書法藝術的殿堂”的西安碑林可謂聲名遠播,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與西安碑林同在一地,同源一脈的西安孔廟。西安孔廟源頭可追溯至唐貞觀初年建於長安國子監中的孔子廟堂,它是現存古代官學孔廟中歷史最久遠者。之後,長安國子監及其孔廟經歷了歷代的數次整修和幾次遷移,才最終形成現今位於西安三學街的庭院式傳統建築格局。

除此之外,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內還包含了關中書院、臥龍寺、下馬陵、董仲舒墓等知名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柏樹林、大吉昌、安居巷、書院門文化一條街等老街巷。“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的留存與印記。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對延續城市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西安文化學者李澎説。

城市因文化而生動。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作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確定的西安市三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保存有眾多傳統風貌建築,是西安城市文脈的重要延續區域。按照保護規劃,三學街保護片區劃分為碑林文化展示區、安居巷民國名人居住空間展示區、關中書院文化展示體驗區、書院門文房商業展示區、臥龍寺寺廟文化展示體驗區和明清城墻及順城巷古城展示區6大片區。片區西南方向,形成南北走向的南大街城市商業帶和東西走向的順城巷休閒生活帶。(記者 趙爭耀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 | 尋古探幽三學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