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新疆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這是我們各族兒女生活最幸福的新疆,

胸懷遼闊熱情好客的你我他都在新疆。

假如你還在渴望了解或是沒來過新疆,

那就隨著我的節奏一起來跟我去新疆。”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名叫《最美新疆》,歡樂的節奏和深情的旋律唱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美麗以及當地居民對家鄉的熱愛。

在新疆,有一句話廣為流傳——“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古城喀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風情獨特,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素有“絲路明珠”的美稱。

6月12日,在新疆喀什市,本報記者參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和喀什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此次論壇共有來自國內外的1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旨在以考古、歷史領域的國際交流,推動新疆歷史人文的多元一體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從歷史觀照現實,從現實暢想未來。論壇上,國內外專家談古論今、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交織出文明的光彩。論壇外,古城喀什車水馬龍,繁榮興旺。這座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繁華與輝煌的古城,歷經千年弦歌不絕,用它的熱情、開放與包容,繼續書寫著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新疆的明天一定會更好,這是與會嘉賓的共識。論壇上,8名中外專家圍繞“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這一主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並以“新疆考古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新疆考古與中華文明的多元通和”“西域絲路與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新疆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為議題展開4場圓桌論壇。“通過交流,我們對新疆的發展有了更為具體而完整的認識。”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強世功表示,“新疆的歷史豐富多彩,新疆的未來值得期待,新疆的發展必將為中國乃至整個周邊地區的繁榮發展注入活力。”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譜寫民族團結的讚歌”

在喀什,有一座名叫艾提尕爾的清真寺。

艾提尕爾,意為“節日,歡樂的廣場”。它始建於明代1442年,為新疆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之一。

大殿墻上挂有201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贈送給艾提尕爾清真寺的無價之寶——和田純手工羊毛挂毯。

挂毯印有56種圖案,象徵著56個民族。

毯上每三朵石榴花都連在一起,寓意各民族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美麗的挂毯,樸素的愛國情懷,反映了新疆人民心中堅如磐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自古以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潘岳認為,要正確認識新疆文化多元一體的辯證統一,堅持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新疆,從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來了解新疆,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來研究新疆,從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聚居地區來理解新疆,從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友好交流的重要地位來展示新疆,深刻認識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

“中華文明是新疆自古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體系,中華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與‘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艾力·吾甫爾説,在中華文明懷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同中原文化包容互鑒、深度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與中原文化一起,共同鑄就了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在喀什,論壇專家的觀點均能找到有力的佐證。

走進喀什博物館喀什歷史文物陳列廳,本報記者看到了在喀什疏附縣烏帕爾鄉出土的曾被先民用於研磨糧食的新石器時期馬鞍形石磨盤。類似的石磨盤也在山西省下川、河南省裴李崗和陜西省西安市半坡等文化遺址中發現,這表明很早以前喀什地區與中原地區就有文化交流。

博物館展出的“明約路碑”是記載了清光緒三年(1877年)劉錦棠率軍肅清阿古柏侵略軍的紀功碑,實證了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維護國家主權的史實。

這些展品有力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化薈萃,多民族、多種宗教並存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明。

對此,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熱米娜·肖凱提認為,中原文化和新疆各民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既推動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發展。

“這是喀什市區內最早的古遺址,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見證。在此處駐守17年期間,班超團結和依靠西域各民族,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而西域各民族也與中原諸民族往來密切,形成了血濃于水、休戚與共的關係。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譜寫出一曲民族團結的讚歌。”在盤橐城遺址公園,回族講解員馬曉紅每天都要給遊客講述東漢名將班超守護西域的故事。自19歲來到這裡工作,如今已經講解了28年的馬曉紅對本報記者説,遺址公園裏的班超塑像見證了自己的成長,而自己則在工作中更加深刻地領悟了民族團結的意義。

在生活中,馬曉紅還有一個維吾爾族名字——布熱比婭·阿不都卡德爾。布熱比婭,漢語意為“天天開的花”。“因為我非常愛笑,所以我的小學老師就給我起了這個維吾爾族名字。我的丈夫是維吾爾族。”馬曉紅説,“我自己的經歷就是民族團結的一個例子。班超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從內心深處更加認同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

“正是各民族不斷地交往交流交融,才形成了今天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西北大學社會科學名家工作室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厲聲説,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和經濟社會條件,共同構成了支撐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至今的條件。要把這些傳承下來,為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説到新疆,就不得不提到絲綢之路。

“新疆在中國和中亞的歷史和現代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文明互鑒的獨特橋梁作用。”烏茲別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當代歷史和國際研究系主任、世界經濟與外交大學教授米爾左吉德·拉希莫夫認為,“中國和中亞其他各個國家作為當代文明史的重要參與者,與全球化進程緊密相連。而當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更是這種跨區域和全球夥伴關係的典型例證。”

作為張騫出使西域時的重要站點,喀什自古便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

“按照新疆的生態和地理環境來説,這裡是沒有蟒蛇的。但很多新疆傳統民族樂器在製作時都會用到來自遠方的蟒蛇皮。這正説明新疆作為曾經的‘絲綢之路’上重要節點,自古就和多個地區有貿易交流和文化往來,且這種往來已經深深滲入到當地人的生産生活中。”在疏附縣吾庫薩克鎮的民族樂器村裏,講解員熱則耶·艾爾肯指著墻上懸挂的各種樂器對本報記者説。

如今,這座有著150多年樂器製作歷史的村莊,生産製作的樂器有27大類、50多個品種,幾乎涵蓋了新疆所有的傳統民族樂器。

“以前在家裏做樂器,地方小不方便。現在製作工坊裏做樂器,不僅環境寬敞明亮,還能隨時給遊客演示講解,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樂器裝飾製作師玉蘇甫江·居麥説,“現在,我們的樂器可以沿著‘一帶一路’賣到更遠的地方。正是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傳統的文化通過“一帶一路”延續,現代經濟同樣通過“一帶一路”延伸。

在喀什綜合保稅區裏,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現經濟“緊密相連”,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驕陽下,喀什綜合保稅區內,一輛輛滿載機械、電子設備、新能源汽車等貨物的車輛發往中亞國家,這一幕已成為喀什綜合保稅區常態化運營模式。如今,該綜保區已與全球73個國家和地區産生貿易往來,向西開放格局正全面形成。

利用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喀什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保稅物流、保稅加工、跨境電商等,著力打造面向中亞、南亞的物流分撥中心和加工製造中心。2023年,這裡實現進出口貿易總值496.5億元,進入全國綜合保稅區排名的前30。

“喀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貿集散地,是一個知名的‘大巴扎’。隨著中吉烏(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三國共同推動鐵路建設,喀什的交通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強化。未來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大巴扎’,還將是一個製造業的中心、現代科技人才的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兼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黃達遠認為,大型現代化項目的推進和實現,推動了新疆現代化的發展,有效鞏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我上一次來的時候是30多年前。在這30多年間,新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哈薩克阿斯塔納國際學術綜合體中國和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斯維特蘭娜·科日羅娃表示,中國一直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同時致力於在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中實現互惠共贏。這些理念對於促進地區和世界經濟融合發展、擴大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初夏的清晨,柔和的陽光灑落下來,酣眠一晚的喀什古城景區睜開雙眸,迎接八方遊客。

上午10時30分,伴隨著“遠方的朋友你從哪兒來”的問候語,喀什古城景區的開城儀式開始了。

在這裡,漢代的“班超”與清代的“香妃”共迎八方來客,騎毛驢的“阿凡提”和穿著艾德萊斯綢的現代少女翩翩起舞。一時間,仿佛穿越了時空,一幅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各民族團結友愛親如一家的美好畫卷在遊客面前展開。

千年古街吾斯塘博依路、百年老茶館、手工藝品巴扎……這些特色街區充分保留了古城區的原有形態、建築風格、民俗文化、人文風情。在古城安居樂業的居民,向遊客展示著生活、經商的真實場景。

在喀什古城,街巷縱橫交錯,傳統民居建築參差不齊,房屋鱗次櫛比,佈局靈活多變。過去民居建築以土木、磚木結構為主,老舊的硬體設施給居民生活和消防安全帶來了隱患。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05年,當地政府開始老城改造。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風貌,當地政府在古城保護中採取“一戶一設計”的改造方式,加固修繕,修舊如舊。如今走在街頭巷尾,濃郁的傳統維吾爾族民居風情撲面而來,煥然一新的古城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到這裡開酒吧、咖啡館、民宿。舊城改造與文物保護工作結合在一起,讓老城煥發了新活力。

2015年,喀什古城榮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人流量和熱度迎來史無前例的暴漲。遊客從四面八方涌入,在歡聲笑語中縱情歌舞。若論其中最熱鬧的,“古麗的家”一定算一個。

“古麗的家”是新疆姑娘沙拉麥提古麗·卡日經營的一家民宿,也是在喀什古城景區開業的第一家民宿。“古麗的家”分上下兩層,一樓是民俗文化展示大廳,二樓被改造成不同風格的民宿客房。樓上樓下的長條桌上擺放著核桃、紅棗、葡萄幹、馓子、西瓜等,遊客們坐在桌旁,一邊喝茶,一邊欣賞歌舞表演。輪到最後一個節目,這裡的姑娘小夥便會邀請所有在場的朋友一起舞蹈,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此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共度美好時光。

“舊城改造後,我們家的房子變得又新又好。政府鼓勵原來的居民繼續留下居住創業,這樣既能保留傳統文化,又能在家門口掙錢,大家都非常歡迎。”沙拉麥提古麗對本報記者説,“現在古城一天比一天熱鬧,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也歡迎大家來到古城,來到喀什,感受我們的熱情。”

對未來更有信心的,還有喀什大學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實驗中心的負責老師亞生·尼亞孜。

“我非常喜歡物理,從小就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感興趣。所以在喀什大學讀書時,我學的就是物理。”亞生對本報記者説,本科畢業後,自己留校成為一名物理老師,“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我覺得很幸福。”

亞生告訴本報記者,從2001年入學讀書到現在,他親眼見證了喀什大學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的教學設施非常現代化。喀什大學也從一所普通的師範院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這是國家對我們喀什大學關心和支援的結果。”亞生説,“我們學校的各族師生非常團結,親如一家。目前學校學生規模很大,招生範圍已擴大到全國。以前我們的目標是為南疆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而現在,為全國培育英才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夕陽落下,隨著華燈在夜幕中次第亮起,喀什古城逐漸顯露出最美的樣子。她像一位美麗的新疆姑娘,湛藍的夜空是她的頭紗,璀璨的燈光是她的首飾,人們的笑容是她眼神裏的光,清澈澄亮,與天上的星星遙相呼應,熠熠生輝。

在喀什古城西區的一個小巷子裏,一陣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記者循味找去,發現了一家頗具民族特色的烤馕店,名叫“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馕”。

木製的招牌下襬著一摞摞新鮮出爐的烤馕,顧客們排著長隊有序購買。露天的坐臺上鋪著火紅的羊毛毯,年輕人們在這裡打卡拍照。燈火璀璨的二樓外墻上,一幅巨大的五星紅旗壁畫在夜空下靜靜佇立,莊嚴神聖。

“我家祖祖輩輩都在古城裏生活,我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打馕的,傳到我是第七代。”馕店第七代打馕師吾買爾江·吐地笑著告訴本報記者:“政府把古城打造成旅遊景區以後,來這裡的遊客越來越多了,生意也越來越好。以前一天只能賣兩三百個馕,現在平均每天能賣出1000多個馕,旺季時賣得更多,還會向全國各地發快遞。日子越來越好,未來也越來越有希望,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很驕傲。”

巍巍天山、壯美崑崙,見證了新疆的歷史變遷,也見證著新疆闊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當前的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天山南北處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介紹,2023年,新疆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等6項經濟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國前5位,是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質效最好的一年。

新疆的發展速度讓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感到驚嘆。“現在,喀什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中國式現代化對新疆的改變是巨大的。”柯馬凱説,幾十年來,新疆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

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榮譽教授馬克林則認為,新疆目前正處於一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榮的時代,並且正在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疆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