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

6月23日午後,日頭正盛。洛川縣槐柏鎮度古村的蘋果園裏,套袋的蘋果像穿了一層防護衣享受著日光浴,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載有水罐的三輪車。

套袋雖已結束,但果農並不清閒。“夏季是蘋果成長的關鍵階段。拉枝、夏剪、澆水、施肥……活兒越來越精細,樣樣都離不開人。”村民耿萬安顧不得擦拭額頭的汗珠,拉起水管準備為果樹澆水。

和延安其他果農一樣,在水利灌溉設施完善之前,耿萬安主要靠天吃飯。耿萬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10畝蘋果園,曾經畝産值僅4000元。現在,果園用水有了保障,産量也提高了,畝産值能達到2萬餘元。

黃土高原地區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佈不均。對於蘋果樹這類喜水植物而言,水是制約其生長的最大因素。像耿萬安這樣的果農,是如何解決用水問題的呢?

“全縣建立了6個灌區,分為提水灌溉片區和自流灌溉片區。灌區由水源、輸水總幹渠、提水泵站、田間灌溉系統組成。目前,全縣累計改造節水灌溉面積20.39萬畝。”洛川縣蘋果産業研發中心主任李前進告訴記者。

耿萬安家的果樹通過提水灌溉獲得生長所需。而位於洛川縣中部拓家河灌區的洛川縣蘋果研究院科創中心灌溉示範點,已全部實現滴灌。

李前進介紹,採取滴灌方式後,每畝果園灌溉用水由原來的30立方米減少到15立方米左右,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單人操作15小時就能完成百畝園區的灌溉施肥。

目前,延安全市共建成中小型灌區857個,有效灌溉面積8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36,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不斷提高,農業精細化管理模式産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持續提升。2023年,全市蘋果種植面積達332.8萬畝、産量達464.4萬噸。

如果説節水灌溉是支撐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生産的基礎性工程,那麼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則是這裡脆弱的自然生態發生質變的關鍵。

安塞區南溝村位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就這麼個地,種得多,收得少,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窯被雨下塌了,沒有攢下錢,拿什麼再箍窯”……多年來,老一輩無奈的嘆息在黃土高原的山梁溝峁間回蕩著。

如今,回村的年輕人驚喜地看到,山峁緩坡上建起了梯田,澇池水窖也修起來了,漫山遍野還栽上了蘋果樹、櫻桃樹,村民在家門口的景區做起了保潔員……

變化從何而來?

“主要還是始於一系列‘因水制宜’的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淤地壩。”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隊副隊長拓強強介紹,“南溝村這片區域地塊破碎,溝壑縱橫,土層深厚。我們把淤地壩布設在溝道中,發揮攔沙緩洪、固溝防衝、蓄水灌溉等功能,能夠有效改善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經過數年實踐,延安探索出了“林草綠山、溝道淤地、固溝保垣”的防治思路,通過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固溝保垣、旱作梯田“四大工程”,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2.88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4萬平方公里,入黃泥沙由每年2.58億噸減少到0.31億噸,降幅88%。

“現在的黃土高原早就不是我們印象中貧瘠荒涼的樣子了,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6月24日,浙江遊客梁勇來到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後感嘆。

公園內花海、樓閣相映成趣的景象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拍攝素材,水上游樂設施為孩子們提供了心儀的去處。“我們通過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控污染等舉措,打造出了陜北地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南泥灣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項目管理部部長劉崗介紹,目前區域內的主體水質保持在Ⅲ類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87%,共有鳥類132種。去年引入的20隻朱鹮今年順利孵化出5隻幼鳥。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裏,一代人把南泥灣從“荒山臭水黑泥潭”變成了“陜北好江南”。如今,這片土地依然在創造奇跡。

家門口建起了景區,窯洞搖身一變成了民宿,千畝稻田成了網紅打卡地,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2023年每人平均增收1.86萬元……南泥灣鎮桃寶峪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林説起村上的變化滔滔不絕。其中,最讓他津津樂道的,還是流經村裏的汾川河。

“這水治不好,發展就很難。”王林説,“過去河水經常淤塞斷流,影響老百姓吃住行。現在河道寬度是過去的兩倍,下大雨時,河水不會到處‘跑’。我們還修建了水壩、引水管線、污水處理設施。如今,汾川河是水常有、水長流。”

如今的南泥灣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榮共生,年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正應了那句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