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對再融資愈發審慎 紛紛轉向發債融資
6月19日晚間,有兩家券商的再融資事項迎來新進展,面對定增議案即將到期失效的情況,這兩家券商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其中,南京證券擬將定增議案的決議有效期延長12個月,財達證券則宣佈定增決議有效期滿自動失效。
合理確定融資規模和時機
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當前,券商再融資愈發審慎。一方面,部分券商選擇將再融資事項的有效期延長,除南京證券外,4月29日,天風證券也擬將定增方案的有效期延長12個月。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券商決定等待再融資事項有效期滿自動失效,除財達證券外,3月18日,浙商證券宣佈定增方案有效期滿自動失效;去年10月23日,中金公司宣佈配股方案到期自動失效。到今年6月底,中泰證券的定增計劃也將到達12個月的有效期而自動失效。
除了延期及期滿自動失效,也有券商選擇主動終止再融資事項,去年7月21日,中原證券宣佈主動終止定增事項。同年10月30日,華泰證券宣佈終止配股。今年4月25日,國聯證券宣佈,鋻於公司正在籌劃收購事項,公司決定終止定增事項並撤回申請文件。
值得關注的是,選擇延長再融資事項有效期的券商十分注重契合監管導向。去年6月20日,南京證券就已經對定增方案進行了修訂,主要對募資投向進行了調整,更加聚焦主責主業。其中,公司擬向投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和資管業務分別投入不超過5億元,用於提升服務能力;還將投入不超過5億元用於購買國債、地方政府債、企業債等證券;擬投入不超過10億元用於增加對另類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的投入,用於股權投資、科創板和創業板跟投;擬投入不超過7億元用於資訊技術、合規風控投入;擬投入不超過13億元用於償還債務及補充其他營運資金,增強風險抵禦能力。與修訂前的定增方案相比,修訂後的版本刪去了擬投入證券投資業務的25億元,和擬用於發展資本仲介業務的5億元。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紛紛對再融資計劃進行調整,主要體現了券商對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品質發展新路等政策的響應,同時也是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和公司實際情況等因素的結果。上述券商融資計劃的安排和調整,有利於推動券商更加注重內生式增長,進行自我調整和優化,既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也有助於促進證券行業的健康發展。”
充分運用債務融資工具
降低對單一融資渠道依賴
對於券商此前頻繁的再融資行為,5月10日,證監會發佈的《關於加強上市證券公司監管的規定》中提到,“證券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證券並上市交易和再融資行為,應當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市場發展戰略等,合理確定融資規模和時機,嚴格規範資金用途,聚焦主責主業,審慎開展高資本消耗型業務,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券商紛紛對再融資事項進行審慎思考與調整,正是對上述政策倡導的響應。同時,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引導行業機構樹立正確經營理念,處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關係”“推動行業機構加強投行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建設”。由此,如何平衡好輕、重資本業務發展以及處理好資本補充與業務發展的關係,成了券商需要面臨的問題。
“重資本業務對資金的要求較高,是券商業務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但過度依賴重資本業務也會導致券商面臨較大的風險和壓力。”朱克力對記者進一步表示,因此,未來券商需明確自身業務定位和發展戰略。在輕資本業務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專業能力,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在重資本業務方面更注重項目的篩選和風險控制,避免盲目擴張和過度融資。同時,券商應優化資金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多樣化方式籌集資金,降低對單一融資渠道的依賴。
不過,在當前行業的競爭形勢下,雄厚的資本實力仍是券商防範風險、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券商正持續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積極補充資本金。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6月20日,今年以來已有63家券商境內發行債券264隻,金額合計達4648.87億元;境外發債11隻,金額合計達20.49億美元。其中,招商證券境內發債規模居首,金額達475億元;其次是國信證券和廣發證券,境內發債規模分別為324億元和289億元。整體而言,年內共有16家券商境內發債規模已超百億元,其中以實力較強的頭部券商為主。
艾文智略首席投資官曹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較于再融資而言,發債融資具有多重優勢。首先,從當前市場環境來看,發行債券的利率整體較低,對於券商而言募資的成本和風險更低;其次,債券具有豐富的種類,券商可根據自身融資的需求靈活選擇債券的類型、規模、期限等;同時,發債融資的審批流程較為簡潔、速度較快,成功率較高;此外,相較于股權融資,發債融資不會改變券商的股權結構,有利於保持公司治理的穩定。因此,在審慎進行再融資的趨勢下,更多券商紛紛轉向發債融資。”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券商對再融資愈發審慎 紛紛轉向發債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