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天水伏羲廟尋“龍”

天水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誕生了人文始祖伏羲,他一畫開天,肇啟文明。而伏羲氏的標誌——龍圖騰,則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象徵和精神基因,天水因此也被稱為“龍城”,是世界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龍是中國最神聖的動物,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天水伏羲廟,就有不少與“龍”相關的元素。

天水伏羲廟又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是一座專門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明代建築群。伏羲因創畫八卦,奠定中國易學基礎,開啟中華哲學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稱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伏羲廟儀門

沿著錯落有致建築群的中軸線進入伏羲廟大門,其東側有一棵滄桑古槐,我們稱之為“龍虎槐”,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説。據測定它有1300多年,為唐代所植。其主冠已經枯死,樹榦中空,雖歷經千年歲月,但在樹皮上又發新芽,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樹是古老的生命,是歷史的見證,它正靜靜訴説著伏羲廟久遠、紛繁、輝煌的往事變遷和歲月流淌。

移步到儀門,可以看到與“伏羲廟”匾額背對懸挂的是“龍祖”匾額。伏羲是龍圖騰的締造者,自古被塑造為“人首蛇身”,因此被人們稱為“龍祖”,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説文》雲:“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風而登天,秋風而潛淵。”《周禮》説:“馬八尺以上為龍。”《左傳》曰:“太昊氏以龍紀,故龍師而龍名。”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之魂,貫穿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龍馬雕塑

到了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先天殿前,可見正脊上方有一像閣樓的建築裝飾——天宮寶剎,其後方有一棵柏樹的樹枝像一條龍,龍頭朝西,龍尾微微翹起,很多人以為是人為加工的,其實這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沒有一點人工修飾。

在伏羲廟主體建築先天殿內,除了暖閣中的明代伏羲聖像,房樑上彩繪有各種龍圖案,墻壁上彩繪了九龍壁,還有大殿西側陳列著的龍馬雕塑。據説,伏羲就是看到了龍馬身上的圖案,受到陰陽變化的啟發,才創畫了八卦。《尚書》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易經·係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部落本是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在遷徙過程中不斷征服其他部落,並把所征服部落的圖騰添加在自己的圖騰之上,最後就形成龍馬。龍馬是龍圖騰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形態體現,它兼具鳥翅、魚尾、馬身等多種動物特點,是遠古時期各部落圖騰的綜合,反映了中華民族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各民族和合包容的凝聚力,以及自強不息創新創造的龍馬精神。

團龍檻窗木雕

伏羲廟整體建築群的最後是太極殿,其檻窗上採用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雕刻技法雕刻了精美的團龍,它由多塊油松木板經過加工處理後,相互拼接而形成。檻窗外方內圓,寓意天圓地方。團龍紋飾位於檻窗內,龍口大張,龍頭朝向西側團鳳的方向,龍身盤曲成“S”形,身上魚鱗樣紋飾雕刻細膩,前額及雙目凸出,角為鹿角形象,龍須對稱飄散成相背的“S”形,四隻鷹爪屈張有力,龍尾上揚散開,雕刻樣式似鳳翅,龍身及空白處雕以祥雲紋銜接,表現了龍的動勢和雄姿。方框內四角分別雕飾四隻展翅飛翔的蝙蝠,兩翼長而靈動,四蝠兩兩對稱,寓意四季來福。

數千年來,華夏民族都以“龍的傳人”而自居,歷代封建帝王都把自己裝扮成龍的化身,號稱真龍天子,把龍作為自己的名號,其族徽、殿堂、輿服、用器等都以龍紋標號來專用。而在太極殿神龕之上,有一處不符合建築禮制的現象,那就是龍鳳位置的顛倒混亂。通過太極殿整體建築年代,我們可知這是光緒年間建造,深刻反映了當時的政治。

伏羲功績圖

此外,在伏羲廟太極殿還有十四幅伏羲功績圖,其中之一的功績是“以龍紀官,分部治理”。隨著伏羲部族的遷徙,其他很多部落被融合。為了加強部落管理,伏羲把部落聯盟劃分成九個區域,相當於九州,在九部設立職位,用“龍”作為官職稱謂,並把他所治理的部落聯盟總稱為“龍師”,這明顯表現出當時社會管理職務分工已呈現出系統化的趨向,在社會治理方面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來源:新天水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伏羲◑創世⑳|天水伏羲廟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