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夏季防蚊有了“作戰圖”

近期,我國北方多地高溫持續發展,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甚至達到39攝氏度至42攝氏度。除了炎熱,夏季讓人心煩的還有蚊子。

小小蚊子可能帶來不可小覷的健康風險。不久前,廣東省有關部門發佈了2024年首份“蚊子地圖”,提醒民眾注意防範蚊蟲叮咬。

那麼,什麼是“蚊子地圖”?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份地圖?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與被叮後瘙癢難耐相比,蚊子更大的威脅在於,其可能傳播登革等病毒。在廣東,登革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是白紋伊蚊,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花蚊子”。一旦被攜帶登革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人就可能感染登革熱,出現高熱、面頸胸部潮紅、劇烈頭痛、全身關節痛等症狀。

要防止白紋伊蚊傳播登革熱,就需了解其習性,採取針對性措施,這是繪製“蚊子地圖”的初衷。

我國最早推出“蚊子地圖”的深圳市,會根據白紋伊蚊幼蟲和成蟲分佈密度的監測結果,對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群給出登革病毒傳播風險提示。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長林良強介紹,繪製人員會在地圖上對病毒傳播高風險區域予以特別標示。

畫好“蚊子地圖”離不開數據和技術的支撐。林良強介紹,為更好開展深圳市白紋伊蚊分佈密度監測工作,相關部門擬定了一份監測方案,要求監測範圍必須覆蓋深圳市所有街道,尤其要對傳染病易發地區,如居民區、工地、醫院、學校等公共場所,進行重點監測。之後,有關人員匯總整理監測數據,再將其交給技術團隊。

科學的監測方法是繪製“蚊子地圖”的基礎。在廣東省發佈的“蚊子地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幼蟲密度和成蚊密度。

用於顯示幼蟲分佈密度的佈雷圖指數是指平均每100戶住宅內,有白紋伊蚊幼蟲滋生的積水容器總數。有關部門通常會採取固定取樣與流動取樣相結合的監測方式,檢查記錄在室內外布設的小型積水容器內幼蟲的滋生情況。佈雷圖指數可以預測登革病毒的傳播風險。佈雷圖指數在5以下,屬於安全範圍;大於5有傳播風險,大於10有暴發風險。如果該指數大於20,則意味著一旦有輸入病例,該地區就可能暴發傳染病。

監測白紋伊蚊成蚊的分佈密度主要用誘蚊誘卵器法,即通過模擬適合的環境,將蚊子吸引到瓶中産卵,再通過計算蚊子産卵數量,分析當地蚊子生長繁殖情況。與誘蚊誘卵器法相關的統計指數是MOI,當其大於20時,意味著當地有較高登革病毒傳播風險。

不只是廣東,福建、浙江等地近年來也會發佈“蚊子地圖”。這些地區是登革病毒傳播風險較高的地區。

預防登革病毒傳播,防範蚊蟲叮咬是關鍵。

白紋伊蚊最愛在水中産卵,因此有積水的地方最易大量滋生蚊蟲。人們要注意保持居家環境乾燥整潔,家用水缸、水桶要注意加蓋,廢棄瓶、罐要倒盡積水後存放。家中如有水養植物則應勤換水,換水的同時要沖洗植物根部,防止蚊卵或幼蟲在根部繁殖。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夏季防蚊有了“作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