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有新意 活態傳承有妙招 非遺扮靚美好生活(新國潮)
2024年是中國批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20週年。6月8日,中國迎來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遺産日前後,各地舉辦了1.2萬餘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廣泛的非遺特色活動。非遺與科技、文創、旅遊等領域的深度融合,讓人目不暇接。充滿新意的活態傳承,為非遺傳播普及開闢了新路徑,助力非遺扮靚美好生活。
借助新技術傳播普及
站在一台VR裝置前,傳播了800多年的盧溝橋傳説,從民間口傳心授的形式轉化為虛擬現實畫面徐徐展開……這是北京市民在最新揭幕的豐台區非遺展示體驗中心感受“非遺+科技”帶來的新體驗。
北京豐臺非遺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從古老的京劇臉譜到北京剪紙,從技藝高超的飛叉、中幡到喜慶熱鬧的太平鼓和小車會,每一項都是歷史的活化石。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之前,豐台區非遺展示體驗中心揭幕,作為集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展示展演、研學交流、文體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空間,中心巧妙運用“實景+科技”的形式,展現豐臺的歷史人文底蘊。
一進入展廳,15米長的“數字長卷”格外吸睛,長卷描繪了自古至今豐臺民眾安居樂業的生活圖景,被工作人員稱作是豐臺非遺的“清明上河圖”。展廳內,運用AI大模型技術打造的互動式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投入使用,觀眾掃碼即可進入交互界面,了解更多非遺知識和故事。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北京豐台區非遺展示體驗中心、天津市西青非遺展示空間、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綜合性體驗展示館、青海西寧非遺館等相繼開館,在這些新揭幕的非遺場館中,古老非遺充分借助新技術的力量,通過沉浸式、主題化、互動化、特色化的非遺産品和場景化開發,實現供需兩旺和可持續化發展。
除了線下,線上的非遺傳播普及結合直播、短視頻等網路視聽形式,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河南鄭州,河南博物院洞簫演奏員穆文俊白天在博物館用現代複製的出土樂器,為參觀者演奏音樂;下班回家則化身網路主播,在直播間以洞簫會知音,每場能吸引1萬餘人次觀看。“不管是在博物館裏演奏,還是線上上普及相關知識,目的都是吸引更多人認識並喜歡上文物和古樂器。如今‘粉絲’越來越多,我也很開心洞簫這類小眾的古樂器,能走進更多人的生活。”穆文俊説。
據了解,從6月7日起至6月3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雲遊非遺·影像展”在各大網路平臺上線,帶領用戶“雲觀”非遺。活動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騰訊、愛奇藝、優酷、嗶哩嗶哩、抖音、快手、微網志、酷狗音樂、QQ音樂、小紅書等共同承辦。
今年是“雲遊非遺·影像展”連續舉辦的第5年。除了往年聯合各網路平臺精選非遺影像片單、限時免費開放以及創建互動話題外,今年的影像展致力於借助新技術帶來新體驗。酷狗上線了“聽見非遺,聽見音樂的力量”主題活動,邀請音樂人作為家鄉非遺推廣者,網友可一鍵生成家鄉非遺海報並分享。QQ音樂通過用戶錄製聲音,結合演算法製作指定非遺音樂,讓每個人都成為非遺“傳唱人”。
“我們想通過5年來積累的非遺影像內容和不斷融合、提升的互動方式和新技術,更好實現雲端遍賞精彩非遺的初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表示,過去4年,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的精選影像播放量累計已超7.2億次。
融合多種業態活態傳承
6月8日,在四川成都文殊坊舉辦的“非遺購物節”上,快閃專櫃前人潮如織。專櫃裏,道明竹編、懷遠藤編、枇杷茶、湯麻餅等多項非遺集體亮相,吸引著中外遊客的目光。來自烏茲別克的遊客Aziza指著衣服上的竹編芙蓉花胸針説:“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非遺技藝,而這件道明竹編工藝品是我最喜歡的。”
來自崇州的道明竹編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崇州堅持“活態傳承、品質提升”理念,引入中央美術學院、澳大利亞竹産業研究院等院所,建成中央美院傳統工藝工作站、中英創意設計實驗室等平臺,與40家文創設計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讓歷史悠久的竹編文化更加富有創意、美學質感與藝術表現力,吸引了不少海外訂單。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崇州市包括道明竹編在內的多項非遺活化利用成果喜人,不僅吸引了更多年輕傳承人加入,非遺文創産品出口量也穩步上升,進入美國、歐洲、中東、日本、南韓等市場,目前訂單已有3000萬元左右。更多人喜歡上中國非遺,享受中國文化、中國技藝帶來的美好生活。”崇州市傳統工藝促進會會長白靜波説。
據了解,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文旅部廣泛發動各地舉辦“非遺購物節”,結合本地區文化和旅遊促消費活動,聚焦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推動文旅消費恢復和高品質發展。
集市是當前文旅行業興起的一種新業態、新場景。許多地方將“非遺購物節”與集市相結合,拓展市民和遊客的購物體驗。2024年安徽“非遺購物節”匯集近3000件非遺文創産品,以非遺工坊、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中華老字號為重點,依託歷史文化街區、景區、商圈等空間,開展主題集市、夜市等活動。同時招募品牌共創合夥人,攜手古井貢酒、宣紙宣筆、合肥廬州窯、阜陽界首彩陶、徽州雕刻、蕪湖鐵畫等201個非遺企業(傳承人),推出231個促銷計劃,讓老手藝、新時尚更好地走進民眾生活。
近年來,非遺和旅遊的融合,不僅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遊産品,創新了旅遊業態,豐富了旅遊供給,也激活了數量巨大的非遺文化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遊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以非遺體驗、古城古鎮打卡、博物館展覽和傳統服飾打卡等新型文旅體驗為特徵的“新中式”旅遊迎來消費熱潮。
6月7日,北京市2024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啟動。今年4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揭牌,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此次遺産日期間,北京市發佈了多條非遺旅遊路線,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提升旅遊空間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西城區的“河之端”大運河主題非遺特色遊、海澱區的曹雪芹紀念館(曹雪芹傳説)—曹氏風箏工藝坊—稻香湖非遺科學城、順義區的北京葫蘆藝術莊園火繪葫蘆體驗—牛欄山二鍋頭文化苑、平谷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廳—金海湖—丫髻山等旅遊路線各具特色。通州區推出的非遺旅遊路線以運河非遺傳承項目為核心,邀請南來北往的遊人感受運河煙火。
6月10日,福建福州市2024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舉辦,三坊七巷南後街成了非遺展演的大舞臺。貫穿街區的實景快閃,以及閩劇、舞獅、舞龍、十二婆姐送平安等表演串連起遊覽動線,吸引市民遊客競相拍照。江西遊客鄭女士讚嘆:“福州的坊巷遊太值得推薦了,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活力。”
在江蘇蘇州拙政園、揚州何園等當地熱門景區,延續多年的“夜遊”項目已成為知名文旅品牌。無論是崑曲、評彈,還是揚劇、木偶戲,都已融入雅致的園林夜遊,實現了非遺與旅遊的雙向奔赴,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外遊客的喜愛。
“非遺和旅遊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遊産品和文創産品。”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表示,通過發展旅遊,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遊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遊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讓非遺更有生命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跨界融合有新意 活態傳承有妙招 非遺扮靚美好生活(新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