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簡牘探中華》:全景展現兩千年前的邊塞往事

隨著《簡牘探中華》的播出,節目以實地探尋、實景戲劇與文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將數萬枚漢簡帶入大眾的視野,而居延漢簡這一文化瑰寶也呈現在大眾眼前。塵封千年的漢塞邊關全景式地重現在大家眼前。隨著熱度飆升,歷史典籍裏的歷史人物與居延漢簡講述的邊塞往事已然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居延漢簡裏記載了哪些不為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故事,為什麼居延漢簡能夠在《簡牘探中華》節目中脫穎而出?

居延漢簡的歷史地位

甘肅素有“漢簡之鄉”之稱,自20世紀初迄今在甘肅地區先後出土了6萬多枚漢簡,其中居延漢簡就有3萬多枚,佔了甘肅出土漢簡的半壁江山。片片漢簡得以保存至今得益於河西乾燥的氣候條件和大漠戈壁鹽鹼地質環境。

20世紀30年代萬餘枚居延漢簡一經發現便轟動了國內外學術界,這是自20世紀初在甘肅發現敦煌漢簡以來又一樁簡牘學的重大發現。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把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敦煌和居延漢簡、故宮明清檔案稱為近代以來文獻的四大發現。和敦煌學成為國際顯學一樣,包括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在內的甘肅漢簡一經出土,簡牘學就是一門國際顯學。甘肅漢簡在簡牘的發現和研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甘肅不僅是近代以來最早發現漢簡的地方,也是百年來出土簡牘最多的地方之一。

圖片11

《塞上烽火品約》甘肅簡牘博館藏

居延邊塞自西漢武帝後期即開始營建,西漢王朝在弱水流經的居延地區修築了數百公里的長城烽燧,控扼南北通道。古弱水即今天的黑河(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額濟納旗境內稱額濟納河)。漢代居延位於弱水中下游地區,即今甘肅省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所轄地區。漢代的居延地區綠洲遍佈、植被豐茂、漁業發達,養殖業興盛。數萬枚珍貴的居延漢簡就出土于居延邊塞的烽隧亭鄣遺址。近百年來居延地區出土了3萬餘枚漢代簡牘。具體出土地點有30處左右,大都是長城烽燧、城鄣、關卡遺址。

居延漢簡——“邊塞生活的百科全書”

居延漢簡的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是漢代邊塞的“百科全書”。數萬枚居延漢簡記載兩千年前生活在河西邊塞的人們的屯戍勞作、巡視天田、砍伐茭草、畜牧馬牛、耕種田地;記錄了居延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諸如捕魚賣魚、採摘野菜、借錢借糧、編織衣鞋、社臘之祭、司法糾紛、借貸契約。居延漢簡可以説是包羅萬象,閱讀它就像是徐徐展開了一幅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漢塞邊關的絢麗畫卷。甘肅簡牘博物館珍藏文物《候粟君所責寇恩冊》1974年 8 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第 22 號房址內。該簡冊為木質簡牘,共 36 枚。這是一份完整的司法爰書,其中包含的不只有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上報審批流程,“當為候粟君載魚之觻得賣”,“甲渠令史華商、尉史周育當為候粟君載魚之觻得賣”更是記錄了普通人如何以工作換取報酬。他們也稱得上是最早的“打工人”了。

禦敵治邊的漢代邊塞“打工人”

説到居延邊塞的防禦體系,就不得不提天田制度。天田是分佈于漢塞外側,用以偵察敵人足跡的一種設施。天田的布設方式是將漢塞外側地面上的雜草、樹木等鏟去,再把地表剷平鋪上沙土後刮平,使天田的地表平整疏鬆,天田有一定的寬度,足以保證人、馬、駱駝等經過會留下足跡。烽燧需每天派人巡視天田,同時會將巡察結果記錄下來,這項日常戍務漢簡中稱“日跡”。上自候長、候史,下至戍卒,都要輪流巡視天田。戍卒可根據足跡判斷是否有外敵入侵、人員經過。若發現有人馬穿越塞天田,巡視者就會及時上報,官府進行追捕。

戍卒巡視天田的憑證叫“日跡梼”,四面長方體,下端插一根木棍,四面。

圖片12

日跡梼 甘肅簡牘博物館

巡視天田的人拿在手上沿著天田巡視,然後與對面的巡視人會合後交換各自的日跡梼,這種“打卡”方式讓巡視者偷不成懶。由此可見,漢代“上班”就有了防止摸魚的措施,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戍卒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日常事務繁雜,除常規的候望烽火、巡視天田等日常工作外,戍卒還要從事大量的非候朢類的勞作,如修築烽隧亭障、製作土墼、維修粉刷堠樓亭塢、割伐茭草蘆葦、伐薪燒炭、炊養、管理菜園、拾取馬糞狗屎、有能者還要織鞋履席筵、編織葦器、木材加工等等省作。甘肅簡牘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漢代人類工作用具文物,諸如漁網、蓑衣、麻鞋、積薪、糧食種子、風乾肉、黃羊套等。邊塞生活雖苦不堪言,可是古人卻以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惡劣環境,改造了惡劣環境,其堅韌不移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

數萬枚居延漢簡記載了屯戍吏卒們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舉凡衣、食、住、行無一不備,這些日常的瑣碎記錄讓歷史變得如此具體而鮮活,正是這片片簡牘的記載才拉進了我們和古人的距離,帶我們穿越千年一觀這段歷史。在簡上仿佛看到戍卒們的衣著舉止若隱若現。不僅如此,居延漢簡中為數較多的還有書信往來,每一冊家書無論是抒發情感還是記錄邊塞生活困苦,細細品讀不免令人惻懷。

居延來信中的兒女情長

撫簡閱讀一封封遺失在居延漢塞的尺牘書信,字裏行間滿是古人對親朋的萬千牽掛和祝福,“善毋恙”“甚苦官事”“春時不和“”願近衣進酒食”,紙短情長,真可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目光所及皆是思念與祝福。在居延來信中也讓我們了解了戍邊吏卒們生活的不易和艱辛苦,有元敞向子惠借褲子的尷尬無奈,有“野遠為吏,死生恐不相見”的斷腸決別,有“父病願乞骸骨”的思歸心切。閱讀兩千年前戍邊吏卒們的一封封家書,讓我們與古人在簡牘中心領與神會,歷史的溫度也因為這些簡書而熱切鮮活。

此時正值兩漢之交,中原內地戰火紛飛,然而在竇融的治理之下河西邊地保持了難得的安寧,這些在居延漢簡裏都有所記載和反映。竇融保據河西期間在加強邊郡塞防管理的同時,大力發展生産,促進民族交流,反對地方割據勢力,極力維護國家統一,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珍藏有竇融任河西五郡大將軍時打擊地方豪強,保障居延少數民族權益的“四時言”的通告簡文,另一封書信尺牘中也記錄了竇融遣使期與光武帝劉秀接洽歸附,統一國土之事。

伴隨簡牘出土屯戍文物也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居延邊塞的日常生活和繁雜勞作,小到一粒糧食、一塊風乾肉、一顆大蒜,大到一件鐵鏵、一件木器……為我們講述著兩千年前漢塞邊關的人間煙火氣。

正是有了萬千邊塞人們的任勞任怨的艱苦付出,才有了漢王朝邊疆的安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民族的融合。如果要問甘肅漢簡何以成為重頭,那是因為數萬枚漢簡中記載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賞罰分明的管理措施、充滿人文關懷的將軍行塞與使者勞邊舉措、候望烽火舉烽示警的一份擔當與付出、一封封飽含邊關風霜的書信。(通訊員 蔡金媛)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