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戲曲煥發新彩(暖聞熱評)
摘要: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凝結著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紅氍毹上的舞袖歌弦,搖曳翻飛的如練水袖,余韻綿長的聲腔戲文,精緻典雅的華服嚴粧……在劇場裏,在螢幕中,在課堂上,不斷被挖掘、展示、傳播的戲曲之美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驚艷。
【關鍵詞】傳統戲曲
【事件】檀板笙歌,繞梁不絕,衣袂翩躚,余韻悠悠。越劇《新龍門客棧》自去年3月首演以來,演出超過160場,短視頻平臺視頻播放量超18億次,觀眾多數是年輕人。前不久落幕的武漢“戲碼頭”戲曲藝術展演持續50多天,舉辦30余場演出活動,近2萬名觀眾參加,其中年輕人佔四成以上。如今,傳統戲曲煥發新彩,頻頻出圈,受到年輕人的廣泛歡迎。
【點評】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凝結著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紅氍毹上的舞袖歌弦,搖曳翻飛的如練水袖,余韻綿長的聲腔戲文,精緻典雅的華服嚴粧……在劇場裏,在螢幕中,在課堂上,不斷被挖掘、展示、傳播的戲曲之美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驚艷。
傳統藝術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並以高度審美化的方式加以呈現,吸引著當代年輕人的關注。《鎖麟囊》體現善有善報、《四郎探母》解讀忠孝仁義、《梁山伯與祝英臺》歌頌忠貞愛情……優秀傳統戲曲作品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觀眾。同時,戲曲中朗朗上口的唱段、精湛獨特的技法、華麗別致的行頭,總能為人們帶來視覺與聽覺的豐富體驗。比如,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裝圖案皆用蘇繡,色調淡雅,工藝精緻;又如,婺劇《白蛇傳》文戲武唱,許仙的跌、撲、倒、翻、滾、跘等一系列驚險動作令人叫絕。傳統戲曲藝術歷經滄桑、歷久彌新,具有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
當然,傳統魅力也需要當代表達。創作上,不能一味復古守舊,要在堅守藝術本體的前提下,進行符合當代審美趨勢與價值觀的創新創造。沉浸式崑曲《浮生六記》將舞臺搬進園林,在朦朧夜色、亭臺水榭間吟唱表演。沿著石板路,一路走、一路看,隨著演員婉轉的曲調,循著滄浪亭的復廊、花窗移步換景,觀眾沉浸其中感受江南風韻與崑曲之美。拓寬表演場景,探索多元融合,表現形態日益豐富的戲曲,帶來耳目一新的生動體驗。傳播上,應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輕人的語言與他們溝通。比如,京劇名家尚長榮的代表作之一《曹操與楊修》,突破人物的標簽化形象,還被拍成3D電影,很受歡迎。數字技術為藝術插上翅膀,讓傳統戲曲聲量更大、觀眾更多。
京劇、崑曲、評劇、錫劇、花鼓戲、漢調桄桄……短視頻中、直播間裏,不少95後、00後從業者和愛好者化身主播,向人們展示不同戲曲門類的繽紛色彩。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戲曲創作、表演、傳播,為這門藝術注入青春氣息,拓展廣闊天地。90後演員李烜宇編劇並主演婺劇《浩氣春秋》,決心“要成為可以擔綱重任的‘角兒’”;《新龍門客棧》的主創團隊平均年齡約30歲,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找到了當下文化市場的“爆點”。青年寫、青年編、青年演,越來越多青春版劇目與觀眾見面,火熱的“流量”逐漸變成經得起時間考驗和觀眾檢驗的“留量”。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曾説:“一個古老的劇種,能夠松柏常青,是因為它隨時進步。”傳統藝術在傳承中發展,不斷獲得當代表達和新的生命力。在遵循藝術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從古意中開出新意,不斷發掘戲曲藝術與時代的連接點、與觀眾的共鳴點,必將有更多戲曲與青春熱烈相擁,讓傳統藝術代代相傳。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讓傳統戲曲煥發新彩(暖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