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北石窟寺:千年石語訴説隴東故事

“永平二年(509年)春正月,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據《魏書·世宗紀》記載,這一年,覆鍾山下的北石窟寺及165窟正式創建。

6月10日,“香約慶陽,包容天下”全國百家媒體記者慶陽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北石窟寺,去見證和感受獨屬於千年石窟的歷史變遷與藝術魅力。

岩壁上的史詩

北石窟寺地處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的蒲、茹兩河及董志垣、屯字垣和太平垣三垣的交匯處。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創建以來,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擴建增修。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分為上中下三層,集中分佈在南北長120米、高20米的黃沙岩涯面上,窟龕密集,形如蜂房。現存開鑿的窟龕308處,其中包含了大小雕像及彩塑約2429尊,以及石碑、題記等豐富的文物。

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繁榮昌盛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為研究隴東地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寶貴資料。

“編號165窟是其中最大、營造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窟,其內部有7尊高達8米的立佛像,展示了盛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該窟以七身立佛為主體,配以脅侍菩薩、彌勒菩薩、乘象菩薩和阿修羅天等,四壁和窟頂浮雕佛傳故事及佛本生故事,整窟氣勢磅薄,佈局嚴謹。

據悉,北石窟寺作為隴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府寺遺址,在全國石窟寺文化遺産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代表性,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文化遺存。

守護史詩之光

“北石窟寺的岩石結構屬於白堊係砂岩層理,層與層之間易於分離。同時,該區域地質夾層主要由泥質物質構成,岩石整體結構較為疏鬆,穩定性較差。”

特殊的岩石結構與地理位置讓北石窟寺極易受到自然力的破壞。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甘肅省博物館文化工作隊在覆鍾山下發現了北石窟寺,並對荒廢多年的北石窟寺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搶救性保護工作。其中包括加固危岩、清理積沙、修建棧道等,確保了石窟群的基礎穩定,拉開了北石窟寺勘察活動的序幕。

經過搶救性保護,北石窟寺的文物保存環境初步得到改善,自此,北石窟寺保護工作開始以保護維修和基礎建設為主。1999年3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了北石窟寺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北石窟寺文物保護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保護研究工作的深入,北石窟寺保護工作從搶救性保護逐步向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

“石窟寺受雨水滲漏的影響最大,所以我們在石窟寺上部搭建了頂棚。”為了讓石窟文物受到更好的保護,這幾年,北石窟寺陸續開展了戲樓修繕、搶險加固、洞窟穩定性加固等一系列保護工程。同時,還加強環境監測,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石窟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

“關於石窟文化的數字化呈現與保護工作,目前還在進行當中。”作為文物保護的重要部分,針對北石窟寺文物的永續留存問題,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正在積極籌備與推進中。

講好石窟文化

加強服務設施建設,整合資源。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遊區建設自2015年啟動以來,持續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遊文化浮雕墻、綠意盎然的文化苑廣場、典雅的六順亭、堅實的護坡等,將陸續建成,為廣大遊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不局限于傳統的旅遊觀光模式,更在文旅融合上展現新氣象。

據介紹,敦煌研究院與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聯手打造“北石窟寺文創陳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與石窟文化緊密相連的文創産品。這些産品不僅還原了石窟藝術的精美絕倫,更融入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讓遊客在欣賞的同時,深入體驗北石窟寺的歷史與文化。

“我們非常榮幸能帶著北石窟寺的文創産品參加這次展銷會,期待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領略到石窟文化的魅力,並愛上它。”北石窟寺展區工作人員姚瑞娟説。

在6月10日的甘肅省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中,北石窟寺的宣傳展板成為焦點。它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客及當地居民詳細介紹了北石窟寺的保護歷程和各朝代的石窟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座千年古寺的深厚底蘊。

為了進一步推廣石窟文化,北石窟寺還舉辦和參加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石窟藝術展覽、非遺進校園、石窟研學等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參與。他們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石窟藝術的獨特魅力,還能親身參與其中,深入體驗石窟文化的內涵。

北石窟寺,這座承載著千年曆史的古寺,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和了解。

來源:中國甘肅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北石窟寺:千年石語訴説隴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