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週期間,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科普、科創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活動在各地舉行。從最新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到種類豐富的科普體驗,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展現了中國尊重創造、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互動體驗感受科技成果

加速進化人形機器人、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在北京首鋼園舉行的科技創新展覽上,200多項優秀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能源科技、現代農業、智慧製造等科技進展通過強化互動體驗效果的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展示了“北腦二號”腦機系統。該系統對標國際先進的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技術,結合大通道高速神經電信號採集設備和運動想像解碼演算法,目前有線版本已實現獼猴對二維運動游標的靈活“腦控”攔截。

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是一種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火箭。今年1月,朱雀三號完成了首次大型垂直起降試驗。今年6月,朱雀三號將進行第二次試驗,為2025年的首飛奠定基礎。據介紹,朱雀三號投入商業化運營後,將大大提升衛星網際網路星座的組網效率。

展覽還設置了科普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以戴上VR眼鏡漫遊大科學裝置、通過視頻熟悉近視防控、依託小遊戲了解阿爾茨海默病的數字科技防治、借助沉浸式體驗以航太員視角乘坐神舟飛船等。與科技創新展覽同步舉行的科學家精神專題展,集中展示了中國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講述他們矢志報國、賡續傳承的奮鬥歷程,生動展現科學家精神。

全國科技活動週期間,各地通過開放科普示範基地、開展科普展演活動等方式,點燃社會公眾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上海黃浦舉辦了科普市集活動,通過互動體驗、科普展示等形式,將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學的科普産品送到市民身邊,激發市民體驗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河北省支援380余家科普示範基地免費或優惠開放。四川舉行“科學之夜”活動,來自“拉索”、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國之重器”的10個創新團隊亮相,分享他們的創新故事。

手稿書信記錄奮鬥之路

全國科技活動週期間,位於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文化綜合區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錢學森、鄧稼先、周培源等數百位科學家的珍貴史料,讓參觀者在一封封書信、一頁頁手稿中感悟科學家的堅守與奉獻。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副館長孟令耘介紹,博物館的建立始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10餘年來,該工程已先後對674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進行採集,涵蓋了科學家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

在主展廳的展櫃中,著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入黨志願書上寫著:“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許身國威壯河山——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生平事跡展”還原了鄧稼先北京故居、九所辦公室、梓潼故居的工作生活場景。“今年是鄧稼先百年誕辰,這一展覽旨在重溫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奉獻的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講解員王宇豪介紹。

彭士祿記錄數據的工作筆電、劉東生採集的黃土樣品和科研手稿、錢學森用過的“補丁扇”和破洞羊絨衫……每一件實物資料都詳實地記載了科學家平凡的科研日常,描繪出共和國科技發展的輝煌歷程。

在家書誦讀互動體驗區,觀眾點擊螢幕選擇一封科學家家書後,投影會展示並誦讀家書。核物理學家于敏在家信中寫道:“‘兩彈一星’是國防高科技大科學工程項目,是集體貢獻。我是其中一員,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

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現已入藏500余位科學家的實物原件資料14.7萬件、數字化資料34.5萬件、視頻資料47萬分鐘、音頻資料56萬分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庫。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人才研究所所長楊志宏介紹,科學家的手稿、書信是採集資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史料,這些資料內容豐富、很有看點,在展覽腳本研究之初就思考將其做成一個沉浸式場景,讓社會大眾直觀感受科學家的家風、家教和樸素情感。

多種形式講好科普故事

日前,一場科學主題晚會在北京舉行,晚會由抖音和北京衛視聯合呈現,以“點亮每一刻好奇”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等多位科學家、教授、科普創作者在現場分享了科學知識。

晚會中,劉嘉麒院士以火山為背景,介紹了玄武岩材料方向的前沿科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所研究員盧靜、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等科學家帶來各自領域的主題演講,與觀眾一起分享古生物進化、物理學科發展、AI及數字人等科學內容。

通過跨界的方式講述精彩的科普知識是晚會的一大特點。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與民樂演奏家方錦龍跨界合作,展示聲音的秘密;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帶來化學主題相聲,以趣味故事串聯多個實驗;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徵、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攜手抖音非遺內容創作者共同演繹大型實驗“閃電浴缸”,揭秘特斯拉線圈的獨特性能。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將科普的課堂搬到了線上。83歲的劉嘉麒院士在短視頻平臺科普火山和地質學,收穫137萬“雲學生”,被稱為“火山爺爺”;73歲的吳於人教授通過腦洞大開的物理實驗,吸引514萬人線上聽課,是眾多網友喜愛的“科學姥姥”……數據顯示,抖音已成為全網兩院院士認證賬號最多的平臺,還有超過400位教授入駐;過去1年,超過77.3億人次點讚自然科學內容;今年以來,相關內容投稿量同比增長169%。

抖音相關負責人表示,科學主題晚會是平臺在豐富科普內容方面的一次嘗試,希望能夠用更加多元豐富的形式,生産更多優質的自然科學內容,助力科普傳播。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