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2024甘肅生態環保行】潤“城”細無聲 解鎖平涼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密碼”

在涇河北岸與頡河交匯處,群芳吐艷、綠意盎然……綿綿細雨伴著陣陣微涼,清風悄然吹過涇河生態文化園。

記者沿著園區而行,看到昔日的荒灘變成如今的生態綠地。園區內草木蔥郁、流水潺潺,伴著歡快的韻律,市民們跳著廣場舞。他們在休閒娛樂、享受園區美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以水潤城、水城融合”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垃圾滿地、臟水污濁、一片荒涼。現如今,卻以一幅人水和諧的圖景展露著城市的美好與柔情。

綠意盎然的涇河生態文化園

海綿城市“全域開花”

2022年6月,平涼市成功入選全國“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兩年間,平涼市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戰略目標,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護山、固垣、治水、潤城”一體統籌、融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凸顯。

曾經,每到汛期,城市內澇隱患、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是這座城市的煩惱,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一大瓶頸。

如何破解?作為解決城市內澇的利器,海綿城市為“因水而困”的平涼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遇到中小降雨時,能夠吸收、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在乾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平涼市住建局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

“以前,涇河生態文化園周圍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再加上附近居民隨意向河道傾倒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造成嚴重的河道淤積,影響城市美觀和群眾正常生活。自從實施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一期項目以來,既疏通了周圍的大水系,防止外洪入城,還有效緩解了極端天氣情況下的城市內澇問題,現在這裡成了群眾觀光娛樂的好地方。”平涼市住建局副局長趙生寶指著自己身後鬱鬱蔥蔥的文化園説道。

涇河生態文化園是整個涇河干流綜合治理一期項目的重要節點,在建設過程中,平涼市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在整個園區的最低點設計了雨水花園,並通過園區內的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將雨水順著地形匯集到雨水塘裏,形成較好的景觀水面,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閒、綠色的生態公園。

工作人員向採訪團介紹平涼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情況

其實,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早在2016年,平涼市就開始謀劃海綿城市建設。從概念到試點,再到系統化全域推進,平涼市海綿城市項目“全域開花”。

截至目前,平涼市重點建設了6個連片海綿城市示範片區,打造了36個典型項目,已建成典型項目17個,正在實施19個,已建成示範片區3個,累計新增可透水面積73.61萬平方米,年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到16.02萬噸,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達到45.31%,中心城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由26.74%提高到50.21%,打造了一批可展示、可複製、可示範的典型項目,構建了可持續的城市健康水迴圈,從而提升了城市生態服務價值、韌性和宜居性。

集中連片 提升城市品質

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平涼市將海綿城市與固溝保垣和生態修復相結合,實施城區面山護溝保垣綜合治理示範工程,對一些危險山體、垣面進行削坡處理,選用本地適生的樹種進行綠化。

不僅如此,平涼市以“海綿+生態廊道”為主線,結合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工程,重點打造了一批高品質城市公園和高水準口袋公園,連點成線、集中連片,將分散綠地串聯成一塊塊會呼吸的“海綿體”,使“300米見綠、500米入園”成為城市居民生活新常態。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海綿城市的設計不僅體現在城市公園裏,也融入了市民居住的小區之中。

平涼市以居住社區和老舊小區改造為突破口,通過實施新北嘉園、世紀花園B區等20個海綿型居住社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探索針灸式、互動式改造模式,把景觀綠化、配套設施與海綿城市有機融合,著力解決小區內澇積水、設施老化、綠化檔次偏低等痛點頑疾,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民生工程”實效。

涇河生態文化園區一角

不只是城市新建小區,從公園遊園到水系治理、從城市主幹路到街頭巷尾、從城市舊改到社區治理,平涼的海綿城市建設全面鋪開,把“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加速推動城市“舊貌”換“新顏”。

一個個項目建成投用、一個個示範片區逐漸擴大,平涼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能力持續提升,海綿城市不斷從理念落地成為實景,變成市民群眾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未來,平涼市將進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把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切實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提高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打造更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文明城市。記者 李婧 張春燕 實習生 曹旭

來源:每日甘肅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2024甘肅生態環保行】潤“城”細無聲 解鎖平涼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