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一幅畫”與“一條心”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對綠洲濕地的浪漫描摹也承載著古人對美好的一切想像。

因為對環境變化敏感,鳥類常被視為衡量區域環境的“晴雨錶”。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長三角區域內形態不一、類型各異的濕地不僅串起高品質生態廊道,更織就了一幅人類與自然和合共棲的生態畫卷。

這幅生態畫卷,在山水相依的長三角映射出發展邏輯——在生態治理保護中“不分彼此”,才能共用“江南青綠”。

長江十年禁漁、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從生態共治到發展共富,從“一幅畫”到“一條心”,長三角的詩意故事仍在延續。

含綠量

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網路,促就了長三角産業佈局的“快”;而遍佈城市群落的愜意濕地,營造了長三角都市生活的“慢”。

基於對南匯東灘濕地的長期調查研究,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提出了一種全新探索——城市濕地。嵌入城市生活的濕地,能調節氣候、優化城市自然生態系統,更為毗鄰居民提供休憩之所。他理想中的棲息地,應處於一種“動態平衡”,“既讓野生動物有棲身之所,又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坐落于浦東新區的金海濕地公園,是上海外環綠帶上唯一一個以濕地為特色的公園。這座“都市生境”在原有湖泊、洲島的基礎上,通過適當人工干預,辟築出更多適合水鳥休憩、隱藏、覓食的空間,也讓奇趣植物恣意生長。

沿著東海岸線向南望,位於浙江南部的三垟濕地以“垟漂海面,雲游水中”的特殊水網地貌聞名。161座島嶼和138條河道構成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水墩墩”,令人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規劃者同樣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擴大自然水坑儲水面積,發揮雨水涵養和調蓄功能,為動植物提供生長生存的空間。

得益於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長江兩岸逐“綠”而行。數據顯示,長三角去年59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3.4%。同時,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成效明顯,41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83.7%。

含新量

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邁向新階段,長三角正逐步從霧霾、黑臭等感官指標治理,轉向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危害的新污染物治理新階段。

比如,揮發性有機物。作為造成臭氧污染、PM2.5污染的“元兇”之一,它主要源於化工、塗料等行業。以汽車産業為例,涂裝環節是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關鍵環節。

實踐中,長三角沒有搞一刀切,而是發揮所長,用靈活的市場機制破題。譬如,探索建立跨區域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平臺,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兩區一縣”和安徽廣德市為試點,針對工業類全行業開展先行先試,目前已完成長三角首批跨區域排污權交易。 這推動著更多企業嚴格核算污染排放,使用環保工藝。

控制區域污染物總量、協調區域發展,面對新考題,長三角以改革的思路、技術的力量、轉型的方式、市場的手段系統推進。

以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為例,不久前,上海上線全國首個工業碳管理綜合服務平臺。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讓更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工業中小企業加速“轉綠”。從上游原材料、中游製造到下游産品,打通全環節低碳鏈路,有望在市場上獲得科學公允的“碳認證”,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良性迴圈。

在不少人看來,産業門類齊全、供應鏈體系完整的長三角,有能力、有潛力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範本”。

含金量

山塘河上山塘橋,山塘橋邊兩山塘。

滬浙邊界處的兩個村落,因一條山塘河分隔成兩片。北岸的山塘村歸屬上海金山區廊下鎮,南岸的山塘村則屬於浙江嘉興市平湖市廣陳鎮。

共用一個名字的兩個山塘村,抓住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契機,成立跨省市的滬浙山塘聯合黨支部,攜手探索生態共治。為了治好這條山塘河,兩村實行輪值制,輪流擔當責任人。長三角首個“水事議事堂”也在此掛牌成立,合力圍剿水葫蘆、攻堅交界河。

潺潺流淌的山塘河如今變回往昔清澈的模樣。從生態共治中嘗到甜頭的滬浙兩個山塘村,開始醞釀如何“做大蛋糕”。

先從共用運營師開始。去年,浙江平湖市廣陳鎮山塘村黨總支書記金建東接洽上來自上海的運營團隊——微笑草帽鄉村發展集團。規劃師精細落筆,村落髮展有了特色規劃,也讓山塘之名更具辨識度。今年春節,兩個山塘村共同打造的“明月山塘”文旅項目接待遊客8.47萬人次,旅遊收入348.6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49%和152%。今年,兩村還將一體推動創建“明月山塘”成為4A級景區。

跨域共建景區,難免遭遇現實問題——“蛋糕”如何分?去年,來自上海金山區、浙江平湖市的田園5鎮聯合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域強村共富公司,打破行政區隔,共同出資、共同獲益。“針對不同項目,各村可根據自身情況投入資金或土地。”金建東將其通俗理解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靈活多樣的投入形式,讓這場發生於鄉村的“共富試驗”更具複製推廣意義。

放眼長三角,更多跨省域美麗鄉村精品項目正醞釀發佈,生態環境“含綠量”正切切實實轉化為經濟發展“含金量”。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幅畫”與“一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