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一所山區小學的20年變遷(講述·回信背後的故事)

孟夏時節,萬物並秀。從四川省南充市區出發,沿嘉陵大道行不多時,一座紅墻灰瓦的小學校園映入眼簾。

“到了到了!這就是之江小學。”車未停穩,之江小學首任校長文志勇就迫不及待地指給記者看。剛到校園門口,瑯瑯的讀書聲已然入耳。

新建校舍  改善辦學

“這封感恩信,我們用行動寫了20年”

走進之江小學校園,處處可見的現代化教學設施讓人眼前一亮:校史陳列室、現代化錄播室,圖書館、教師書吧、泥工坊等一應俱全。教室裏用上了電子白板,圖書館有大型LED顯示屏,標準運動場上,孩子們投籃、踢球、奔跑……    

“2004年奠基,第二年8月我們就搬進來了。”站在學校門口,文志勇回憶説,“為了儘快完成校舍搬遷,我們全體師生齊上陣,學生家長也紛紛前來幫忙,一天就完成了搬遷。”

樂聲悠悠蕩山鄉,笑臉盈盈滿校園。師生們的幸福感是發自內心的。

之江小學的前身是附近半山腰上的一所山區小學,孩子們上學經常要走很遠的山路,“家離得遠的孩子要翻過兩個山頭,經常天不亮就得出門上學。”文志勇説。

半山腰上的山區小學,硬體條件也不完善。“教室和食堂就是10多間平房;山高路陡,房屋年久失修,不少都是危房;山上缺水,白天水壓不夠,到了晚上才有水送上來。”文志勇回憶。

2004年初,好消息傳來,東西部協作浙江幫扶工作組要來幫助學校實施遷建。好消息很快落地成真,2004年5月17日,之江小學新校址培土奠基,文志勇和現場師生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東西部協作機制下,之江小學成為浙江在南充援建的166所希望小學之一。

轉眼20年過去。如今走在之江小學校園內,可以看見校園廣場上立著的一塊大石頭,鮮紅的“感恩”二字鐫刻其上,下面兩排小字:“浙江省對口援建,銘記2004年5月17日”。

站在“感恩石”前,遠遠可以望見舊校舍操場上的古樹在風中搖曳,新舊校園遙相呼應,之江小學現任校長陳震亞心情激動。

“從2005年開始,學校將5月17日定為校園感恩節,每年在這一天都會舉辦校園感恩活動。”陳震亞告訴記者,飲水思源,學校二十年如一日,開展“五個一”感恩教育,即編好一本感恩教材,上好一堂感恩課,過好一次感恩節,寫好一封感恩信,做好一件感恩事。

20年來,一批批學生在這裡快樂成長,之江小學的校園也在不斷擴大。佔地面積從當年的5畝到現在的20畝,設施設備不斷提檔升級,感恩主題活動從未間斷……“這封感恩信,我們用行動寫了20年。”陳震亞説。

勤奮學習  快樂成長

“在這裡讀書,有一種特別溫暖的感覺”

“音樂、陶藝、國學、書法、象棋、羽毛球、乒乓球、舞蹈……”面對記者,之江小學五年級一班的唐海鈴和同學們一起,落落大方地介紹起學校的興趣班。正如孩子們所言,經過20年的發展,之江小學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健全。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磨練學生的意志,讓學生快樂成長。

“我們學校開設了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課程很豐富,讓我們增長了不少見識。”唐海鈴對葫蘆絲很感興趣,課餘時間,她報名參加葫蘆絲興趣班,“除了葫蘆絲,我還喜歡勞動課和羽毛球課。”

勞動課是之江小學的一門特色課程。前幾年,通過到外地考察學習,以“種菜”為主題的體驗式教學課程被引入之江小學。

“這是不是雜草呀?”“對,我們要把雜草拔掉。”教學樓旁菜地裏,老師帶著學生們在上勞動課。南瓜、茄子、辣椒……孩子們種的各種蔬菜正奮力生長。

“同學們,南瓜快成熟了,下個月應該就可以摘了。”四年級一班班主任陳小麗一邊招呼孩子們,一邊向記者介紹學校勞動課的情況。“最開始,我們只是在大泡沫箱裏填上泥土,讓孩子們體驗種菜。後來看到大家積極性很高,學校就在校內開墾了一片田地,現在每個班都有專屬的菜地。”

“通過開展種菜等實踐活動,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農業知識,還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收穫的喜悅。”陳小麗介紹,學校正在積極規劃,為學生們提供更大更多的實踐空間。

把課堂搬到室外,增強了互動性和體驗性,孩子們更愛學習、更會學習。近年來,學校通過開展優秀教師上示範課、教研課、競教課,開展研學活動,推動浙江、四川教師交流互動,提升教學水準。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條件,離不開老師們的用心付出,更離不開浙川東西部協作的深情厚誼。近年來,浙江金華武義縣、台州臨海市累計向對口幫扶的南充市嘉陵區,投入教育協作資金3115萬元,用於該區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當地困難學生學習生活難題。

20年來,之江小學先後培養了學生近2000名。“現在學校的硬體軟體,真的太好了。在這裡讀書,有一種特別溫暖的感覺。”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江明,曾是之江小學的學生。2004年,她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新校奠基儀式。“希望學弟學妹們茁壯成長,成長為心懷感恩的人,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盡力幫助更多人。”江明説。

跨越山海  雙向奔赴

“上好教育互促共建‘示範課’,東西部協作在多方面結出碩果”

“聽到您的聲音好開心。”“最近想讀課外書,能推薦幾本嗎?”……浙江省臨海市,哲商小學語文教師姚海紅下班後手機響起,之江小學的學生又找她“煲電話粥”了。今年初,她完成一年半的支教返回臨海,幾個月過去了,孩子們仍然依依不捨。

2021年以來,臨海與嘉陵兩地深化合作,互派教師交流。姚海紅加入浙川東西部協作臨海駐嘉陵工作隊,她主動申請,來到之江小學送教。

為了不辜負孩子們的期望,姚海紅上課十分用心。“孩子們對大山外的新鮮事很感興趣,求知欲特別強。但往往由於父母在外務工、不在身邊,學習容易受影響。”姚海紅説,她經常利用課後、休息時間、放學回家路上,和孩子們互動交流,培養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目標……

臨海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嘉陵所需、臨海所能”,近年來,探索了台州中學與南充高中、哲商小學與之江小學等合作共建。特別是哲商小學與之江小學,在教學改革、課題共建、學校管理、人才培養、資源共用等方面深度合作,為之江小學帶來教育發展新動能。

説起變化,之江小學校辦主任雷春梅感受頗深。“尤其是師資培訓,現在學校老師通過網路,遠端參與培訓,可以第一時間吸收新的課程理念,並融入日常教學。”雷春梅説,當地還邀請支教老師一起參與開發感恩教育類的課程。隨著兩地教育的深度融合、互促共建,學校教學水準有了質的提升。

跨越山海,雙向奔赴。“30名教師到浙江的學校鍛鍊,浙江選派31名教師到嘉陵支教,支教教師還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30余次。”嘉陵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嘉陵區學校與浙江金華婺城區、武義縣以及台州臨海市優質學校交流互動,結成共建學校32對。四地學校開展線上線下相關活動,採取實地互訪、網路遠端、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合作共用與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臨海市還投入資金180萬元,建設嘉陵區教育品質提升與監測一體化平臺,惠及全區教師4000余人、學生3萬餘人。投入協作資金15萬元,實施教育專業技術人才培訓項目,培訓嘉陵區學校管理幹部、班主任、幼兒教師、小學教師等2135人……

“20多年來,浙川兩地結下了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誼。上好教育互促共建‘示範課’,東西部協作在多方面結出碩果。”南充市委書記張冬雲表示,南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紮實推進少年兒童工作,全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持續深化在教育醫療、高品質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的東西部協作,努力打造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典範。

錢塘江、嘉陵江,兩條遠隔千里的河流,在東西部協作中“交匯”,20年的情誼靜靜流淌,助力巴山蜀水的孩子們茁壯成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所山區小學的20年變遷(講述·回信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