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北京人藝赴塞爾維亞演出 中塞文化交流再“上新”

多瑙河畔,阿瓦拉山旁,飄揚著中國國旗的街頭……在塞爾維亞掀起“中國熱”之際,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我們的荊軻》演出代表團抵達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于當地時間5月17日、18日晚上,在貝爾格萊德著名的劇院——南斯拉伕話劇院為當地觀眾連續奉上兩場精彩演出。這也是中國話劇在貝爾格萊德首次亮相。

受邀赴塞 精心備演

由莫言編劇、任鳴導演的《我們的荊軻》是一部具有中華傳統審美樣式和現代精神的作品,曾多次代表北京人藝登上世界舞臺——2014年到俄羅斯聖彼得堡、2015年到白俄羅斯明斯克、2019年到法國馬賽等地出訪演出都取得成功。富有思辨意義的主題、浪漫古典的舞臺形式、智慧且不失幽默的臺詞,讓這部作品跨越語言和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此次演出是北京人藝受南斯拉伕話劇院邀請,精心籌劃的一次文化互訪。早在2015年,南斯拉伕話劇院就參加了“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上演了莫裏哀作品《無病呻吟》,這也是南斯拉伕話劇院在中國的首次演出,被譽為塞爾維亞國家級話劇作品的“破冰之旅”。2017年,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的《茶花女》應邀參加“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幾年間,北京人藝與塞爾維亞國家級話劇團體的交流與合作持續開展。

雖然劇目至今已經過80余場打磨,但是主創們依然在出發前早早投入排練,力圖將最好的演出狀態奉獻給塞爾維亞的觀眾。“塞爾維亞的‘中國熱’讓中國文化和中國戲劇受到極大的關注。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觀眾看到中國戲劇的藝術風格、美學觀念和表現形式。”劇中荊軻的扮演者王斑表示,飾演這樣一位古代“俠士”,他更希望傳遞出背後的思想,“這部作品雖然是古裝戲,但傳達的思想具有現代性。如何對待名利,如何追求愛與和平,這些主題能引起廣泛的共鳴。”

“這部戲的舞臺呈現以簡代繁,以少勝多。導演任鳴(已故)曾表示,這部作品是現代意識和中國元素的集合,有一種大寫意風格。舞臺上還運用了《史記》裏的文字,也希望産生歷史和當下的對話。”劇中太子丹的扮演者閆銳説,這樣的舞颱風格會讓觀眾更容易感受到東方文化的魅力。

精彩演出 廣泛交流

此次演出開票後迅速售罄。塞爾維亞主流媒體做了廣泛報道,引發當地觀眾矚目。

作為莫言的首部大劇場話劇作品,《我們的荊軻》首演于2011年。該劇以莫言獨特的視角、耐人尋味的語言,重新解讀了“荊軻刺秦”這一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在貝爾格萊德首演當晚,當大幕開啟,隸書活字印刷形成的光影背景,一下把觀眾帶入中國的歷史情境中。大氣簡潔的舞臺上,五種光影配合營造出五個不同的時空轉換,為這個古老的中國故事增添更多色彩。演出過程中,無論是演員用塞爾維亞語的開場,還是劇中荊軻與燕姬浪漫又不失理性的情感關係,幾位小人物對於“刺秦”的推動,抑或是易水邊“悲壯”送別等精彩段落,都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演出結束後,觀眾全體起立鼓掌,紛紛拍下難忘瞬間,反響熱烈。有觀眾表示,透過這部劇了解到中國的古典美學思想、哲學思想,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謝幕時,莫言與主創一起上臺,莫言不僅表達了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南斯拉伕話劇院的感謝,也與塞爾維亞觀眾分享了他對於作品的理解:“我剛剛看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出,相信大家跟我的感受一樣。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夠搬上舞臺是很大的幸福,一個作家的作品能由演員帶到國外來演出是更大的幸福。這個劇本是20多年前創作的,通過現代視角重新解讀歷史故事,讓歷史和現實有了關聯,所以它到現在仍然有生命力。”

《我們的荊軻》赴塞爾維亞演出期間,代表團還到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參加北京人藝閱讀角圖書捐贈儀式,希望借此向當地民眾展示中國戲劇的發展面貌,多角度傳播中國戲劇文化。同時,北京人藝代表團還與南斯拉伕話劇院、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等藝術院團之間開展對話和交流,圍繞藝術建設、經營管理、未來發展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

此次赴塞演出,是北京人藝時隔數年後再次走出國門,重啟國際巡演的第一部劇目。“此次演出的意義和分量非常重,我們來到這裡,不僅帶來北京人藝的優秀作品,也帶來了中國人民的友誼。希望通過這次演出及相關交流活動,進一步推動中國與塞爾維亞等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此次演出代表團團長、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表示,未來北京人藝將繼續積極推動與更多國家的戲劇交流與合作,努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北京人藝赴塞爾維亞演出 中塞文化交流再“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