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 用畫筆傾情講述鄭和故事(僑界關注)
1405年至1433年,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歷經28載,七下西洋,遍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也在中國移民史上寫下重要一筆。
5月18日至6月18日,“長風萬里——鐘開天《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北京首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著名畫家、僑眷鐘開天歷時13年,于耄耋之年創作完成這幅長卷,再現600多年前鄭和船隊的航海壯舉以及亞非多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帶領觀眾通過畫卷經歷一段長風萬里的壯闊航程。
全景再現歷史場景
“媽媽,這幅畫中為什麼既有中國古代的人,又有非洲人?”
“畫中描繪的是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時的場景,他們當時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和當地民眾成了朋友。”
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廳內,一對母女站在《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前,一邊欣賞畫作,一邊輕聲交流。
這位名叫鐘見華的母親告訴本報記者,她是來自廣東的華僑,之前在法國生活了10多年。這次,她帶10歲的女兒來北京遊玩,專程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打卡”,希望讓在法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多了解有關華僑華人的歷史。
“剛才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常設展時得知,鄭和下西洋促成大批中國人移居南洋。我們很幸運,趕上了這次畫展,可以通過500米長卷更直觀地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我和女兒都覺得非常震撼。”鐘見華説。
“這幅500米長卷中國畫由著名畫家鐘開天歷時13年創作完成,全畫共3卷18章,重360斤,展現了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300余個場景、1.7萬餘個人物、1000余車船舟楫以及各類飛禽、走獸1500余個。畫作既採用中國元素,又融合西方透視學、色彩學,在長度、體量、時間、場景、人物等方面都實現了突破。”“長風萬里——鐘開天《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北京首展”策展人張燕説。
在展廳現場,記者遇到許多慕名前來觀展的觀眾。其中,有在東南亞地區工作過多年的外交官,有曾在“鄭和號”訓練艦上長期服役的退伍老兵,還有對鄭和下西洋這段傳奇故事充滿興趣的外國觀眾。
從鄭和船隊揚帆出海,抵達佔城國(今越南中南部),船隊技工教授當地民眾製作豆腐,傳習冶煉、澆鑄之術,到船隊在暹羅(今泰國)受到暹羅國王父子熱情相迎,並傳授當地民眾如何燒陶制瓷、鑿井開田;從船隊在印度將中國瓷器、絲綢、茶葉就地交易,並收購當地盛産的胡椒、豆蔻、香料,到船隊遠至非洲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水手、技師、醫師全力幫助當地居民掘井飲水,並分享中國的針灸之術、烹茶技藝……跟隨畫家精湛的筆觸,觀眾沿著鋪展開來的畫卷,穿越時空隧道,一步步走近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600多年前,鄭和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擴大對外交流、增進中外友誼作出貢獻。如今,藝術家潛心創作,用鴻篇畫卷還原世界航海史上的這一光輝印記。作為曾在‘鄭和號’訓練艦上服役的老艦員,我和幾名老戰友特意前來看展,深感不虛此行!”退伍老兵張樹國對記者説。
為研究提供豐富資訊
為什麼決定用長達13年的時間,創作一幅有關鄭和下西洋的長卷中國畫?
面對記者的疑問,鐘開天充滿感慨:“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我出生於雲南昆明,這裡也是鄭和的故鄉。我希望用充滿中國元素的繪畫向更多人講述鄭和的故事。”
2010年,鐘開天開啟了這場漫長的創作過程。在動筆畫草稿小樣之前,他先用4年時間研究國內外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大量著作和文獻資料,並沿著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實地探訪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肯亞等多個國家。
“每到一個國家,我都會去參觀當地博物館,拜訪專家學者,並且一路照相、寫生,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最終,整理、列印的文字、圖片材料堆起來,比我還高。”鐘開天説。之後,他用了2年繪製草稿小樣,又用了7年完成畫作,其間反覆修改、精益求精。
比如,畫中一段有關鄭和船隊抵達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的場景,畫面中的一塊石碑,鐘開天就畫了整整一週。“這塊名為‘佈施錫蘭山佛寺碑’的明代石碑實物,現藏于斯里蘭卡科倫坡國立博物館,上面用中文、泰米爾語和波斯語三種語言,記錄了鄭和下西洋的緣由。我想盡可能真實地在畫作中還原這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石碑。”鐘開天説。
細看鐘開天的長卷中國畫,其中還包含不少與華僑華人相關的元素。
在描繪鄭和船隊停靠馬六甲港口並在當地建設官廠、航海基地以儲備貿易物資的一段畫面中,鐘開天特意畫了一條充滿“中國味”的街道。街上店舖林立,有酒肆、茶樓、綢布鍛莊、瓷器鋪、中醫館,還有當地民眾觀看中國傳統舞獅舞龍表演的熱鬧場面。“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華人中有一部分是當年鄭和船隊在馬六甲駐紮時留下人員的後裔。馬六甲至今還有鄭和紀念館、三保廟、鄭和井、三保山。我希望通過畫作記錄下這段與華僑華人有關的歷史。”鐘開天説。
“這次展覽既是視覺藝術盛宴,也給大家提供了一次關於歷史和現實的沉思。”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表示,《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多角度、全景式再現了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所到國家民眾的生活狀態和地理景觀,為研究、傳播、展示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豐富資訊。
講述中國歷史與當下的故事
本次展覽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主辦,昆明市僑聯、中國詩書畫研究會等單位支援。
鐘開天介紹,繼北京首展之後,《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還籌劃沿著當年鄭和船隊足跡,舉辦國內、國際巡迴畫展。
“鄭和下西洋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如今,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續寫著文明交融、共同繁榮的佳話。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向世界更好地講述關於中國歷史和當下發展的故事。”
“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州,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晉寧區。如今,在晉寧城區的月山上有一座鄭和公園,裏面矗立著鄭和的雕像,鄭和紀念館(晉寧博物館)內也展示著鄭和的生平事跡。接下來,我們計劃在鄭和紀念館內展出《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的部分內容。”雲南省僑聯副主席,昆明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尹朝暉告訴記者,昆明市僑聯還將積極向海外僑團推薦,協助《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在東南亞以及更多國家和地區展出。
“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海外華僑華人積極參與其中,發揮獨特作用。我們將努力通過各種形式,向海外華僑華人以及國際友人繼續講好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鼓勵更多華僑華人投身共建‘一帶一路’。”尹朝暉介紹,2023年底,鄭和紀念館(晉寧博物館)入選第十一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進一步豐富了鄭和精神的傳承載體。今後,鄭和紀念館(晉寧博物館)將接待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參觀訪問,在增強海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 用畫筆傾情講述鄭和故事(僑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