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數字人才“養成記”

要讓機器人“聽得懂”“幹得對”,離不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自動化生産線佈局建設,必須靠智慧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把龐大廠礦變成“虛擬工廠”,需要數字孿生工程師……如今,數字化技術已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背後,離不開人才支撐。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發佈《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緊貼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需要,用3年左右時間,紮實開展數字人才育、引、留、用等專項行動,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更好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專家認為,數字經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發展數字經濟,關鍵在於加快數字人才培育。培養大批高水準數字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將為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市場需求量大

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

眼下正值畢業季,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生張洪超已經有了明確的畢業去向——他將入職一家微電子公司,成為一名器件研發工程師。

“就我的感受而言,對於積體電路企業,數字人才缺口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缺乏經驗豐富的人才。”張洪超説,從2021年10月開始,他就在北京一家存儲晶片公司實習,同時做著學校的課題,兩年多來積累了不少經驗,深入了解了企業的需求,也掌握了相應的技術,因此在畢業前就早早被實習企業“預定”。

微電子科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涉及物理學、電子學、材料學、電腦科學、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學等多個學科,目前國內外對微電子人才需求旺盛。張洪超告訴記者,他將要從事的工作內容為積體電路底層器件的製備與優化,與他在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基本一致,因此“相當於已經積累了幾年研發經驗,工作後能夠很快上手。”

與張洪超的個人感受一致,在就業市場上,數字化管理師、商務數據分析師、智慧樓宇管理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網際網路行銷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新職業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富有實踐經驗的數字人才,更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這一現象背後,是中國正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22年末,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50.2萬億元,佔GDP比重41.5%。最新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保持穩健增長,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持續高漲的數字人才需求。與此同時,近年來,數字人才不足、人才素質與産業相關崗位需求不匹配、關鍵核心領域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據測算,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半導體、大數據等相關領域人才需求量激增。

《行動方案》明確重點任務,部署了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數字人才國際交流活動、數字人才創新創業行動、數字人才賦能産業發展行動、數字職業技術技能競賽活動6個重點項目,將從産業、企業、高校等層面入手,規劃未來數字人才的“成長地圖”和培育體系,持續優化人才要素結構和發展環境,夯實數字經濟“加速跑”的人才“底座”。

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戰略與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學明看來,數字人才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賦能新質生産力提升和促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數字人才培育,特別是大力培養高水準數字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之計。

加快産學合作

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數字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精準對接

一邊是業界對於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期待,另一邊是剛走出校園的學生職業能力與實際需求還“不太適配”。如何讓供需匹配起來,培養一批既懂産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加快産學合作協同育人是重要方法。

“什麼是即時配送?”“人工智慧在即時配送産業發展中能夠起到哪些作用?”……近日,來自美團的技術專家走進清華大學,為自動化係和工業工程系的學生講授《面向即時配送的人工智慧技術》課程。

美團科研合作相關負責人歐陽介紹,這已經是美團第三次在清華大學內開課。課程內容涵蓋了AI驅動的複雜系統智慧建模與決策優化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在即時配送領域的具體應用,包括問題分析、設計理念、關鍵演算法方案和工程落地方法等,由清華大學自動化係教授賈慶山和美團技術專家共同授課。

學生表示,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講授、應用案例分析以及課程大作業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他們了解並掌握在實際工業場景中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決策的自動化和智慧化,很有意義。

據介紹,美團持續積極探索與高校的科研合作,于2021年與清華大學建立清華大學—美團數字生活聯合研究院,立足前沿科技,圍繞數字生活,聚焦科技創新與人才發展。截至目前,雙方已發起數十個科研合作課題,涵蓋智慧無人系統、語言智慧、基礎技術、運籌優化與數字化和數字經濟方向,並開設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與實踐》等長期課程。

培養數字人才,教育要唱重頭戲。近年來,機器人工程、智慧製造工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材料智慧技術、智慧視覺工程等一批新專業已成為高校的新選擇,不僅學生青睞,就業市場也普遍看好。而在人才培養中,大力推進産學融合已成為共識。引入業界專家共同授課、打造校企聯合實驗室、建立校企實習實踐基地、讓校企雙方導師聯合指導學生課題……這樣的實踐越來越多。

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其特色研究方向為先進存儲晶片、航空航太晶片、人工智慧晶片及先進積體電路裝備等積體電路學科與其他學科深度交叉的新興研究方向,旨在培養積體電路卓越工程師和行業領軍人才。學院副院長王新河説,學院堅持“産學研用”協同育人理念,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提升培養人才的實訓能力,例如與中國電子資訊産業及中國電子科技等集團開展全面深度合作,成立了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聯合實驗室,在此基礎上獲批工信部自旋電子協同創新中心;與華為、航太772所以及半導體裝備、晶片測試設備、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各關鍵領域領軍企業建有校企聯合實驗室和校企實習實踐基地,開創了産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以積體電路專業發展為例,從60多年前産業發端到現在,硅始終是半導體行業最為重要的材料。但為了追求文章發表,高校存在過度追逐研究新材料的現象,輕視為産業應用解決問題和培養人才。王新河表示:“這樣的話,高校人才培養和産業需求就出現了脫節。學生工作後,企業得從頭培養。”

為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北航聯合其他高校和企業研究制定關鍵領域産教融合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體系;面向産業需求,通過考核評價引導教師把前沿技術實驗室開到企業,把企業的公共實驗平臺引入學校……學生不僅知道理論原理,也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實用技能。

如今,在北航積體電路工程碩博士培養中,學生不只是去企業實習,而是在入學時就明確為校企聯合培養。學生要面向企業的實際需求做課題,除了學院導師,他們還有業界導師,這就相當於從入口開始實行人才的“訂單化培養”。

“積體電路領域人才缺口大,高層次人才尤其匱乏。我們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真正有用的數字人才,許多用人單位都反饋:學生去了迅速就能‘挑大梁’。”王新河説。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歐陽日輝教授認為,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資金鏈有機銜接,高等院校應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教學內容等與數字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精準對接,形成互相反饋、互為參照的人才培養生態。

培養技能人才

健全數字職業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系

建設數字人才隊伍,關鍵是要構建符合行業特質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適應數字産業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需求,還需要大力培養數字技能人才。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技能運動會在浙江省杭州第一技師學院舉行。智慧製造學院的選手們運用數字設計、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快速精準地完成3D模型設計加工和塑膠模具裝配與調試;智慧控制參賽團隊則通過演算法優化與人工智慧應用,成功解決智慧工廠升級、無人機動力系統裝配等實際場景中的複雜問題……種種技能展示吸引觀眾目光。

數字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招牌之一。去年,浙江省提出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明確將實施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數字産業競爭優勢提升等八大攻堅行動方案。數字經濟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援。杭州第一技師學院教務處處長錢一宏告訴記者,學校以培養技能人才為主,緊跟産業發展需求進行調整,目前開設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工業機器人技術3個數字專業。

在杭州市人社局的牽線下,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杭州第一技師學院與數據智慧服務企業瓴羊合作啟動了人工智慧訓練師“一試雙證”試點工作。考生參加完培訓、通過試點企業的認證考試後,取得企業認證證書,同時獲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一方面,拿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證書,可以享受技能補貼、積分落戶加分等杭州市相關政策福利和人才補貼;另一方面,企業認證證書可以幫助考生得到優先到相關企業上崗的機會。

“2023年12月,第一批參加‘數字匠苗青訓營’的人工智慧訓練師初級工21名、中級工40名已經通過了認證。很快,第二批也將組織考試。”錢一宏説,獲得人工智慧訓練師技能等級證書,證明具備較為系統和紮實的人工智慧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進行人工智慧項目開發、實施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在市場上,這樣的技能人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依託龍頭企業,杭州正在探索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評價的新模式。目前有7家龍頭企業被選為試點企業,開展智慧樓宇管理員、人工智慧訓練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等7個數字職業(工種)的“一試雙證”試點工作。

作為“一試雙證”試點企業的瓴羊表示,瓴羊數字人才發展中心專注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領域,為企業培養“懂業務、懂數據、懂AI”的複合型人才,並積極探索大數據+AI産業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實施路徑,構建良性人才生態。

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專業集群;搭建數字人才培育平臺,舉辦多層次數字技能培訓班和競賽活動;推進數字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體系建設……在數字經濟大省廣東,一系列推動數字職業發展的措施,也在為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騰訊教育負責人石梅介紹,近年來,除了與深圳大學合作辦班,與南方科技大學合作推出技術實踐項目與碩士聯合培養項目,騰訊還與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高等工程師學院,打造特色人才培養“騰飛班”與“騰實班”;與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聯合開展全國職業院校數字化能力師資培訓,舉辦“雲開發”技能大賽……一系列“産、學、研、創”合作項目,為數字人才培養拓寬了道路。

錢一宏認為,數字産業的技術更新非常快,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冠名班等方式來適應新技術、新變化。同時,要依託龍頭企業、職業院校、行業協會、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等開展數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健全數字職業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系,涵養數字技能人才培養生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數字人才“養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