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今年《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作為陜西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規劃》為陜西省謀劃了怎樣的國土空間藍圖?5月2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佈會,對《規劃》進行詳細解讀。

不可逾越的“三條控制線”

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地區,建立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意義重大。《規劃》明確了陜西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國家(西部)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中華文明和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地的戰略定位。

對於陜西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規劃》中也做了具體安排。要求立足資源本底,統籌國土資源開發和保護,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細化主體功能分區,提出了構建“一群兩屏三軸四區五帶”的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即關中平原城市群;秦巴山地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包茂高速沿線發展軸、陜北長城沿線發展軸、陜南十天高速和漢江沿線發展軸;陜北長城沿線旱作區、黃土高原旱作區、關中灌區和漢江河谷盆地四大糧食生産功能區;陜北能源化工産業帶、黃土高原果畜産業帶、關中現代農業産業帶、隴海鐵路沿線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陜南綠色迴圈産業帶。

《規劃》明確提到構建以“三區三線”為基礎的國土空間格局,以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為基礎,突出底線約束和空間引領,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形成可考核、可審計、可追責的劃定成果。

《規劃》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全省劃定耕地保護面積4327.56萬畝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379.43萬畝。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整合優化後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及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包括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防風固沙、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及極脆弱區域,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89萬平方千米。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緊湊佈局、集約發展,規劃期全省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020年現狀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1.3倍以內。

保護底蘊深厚的文化空間

陜西承載著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眾多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黃河流域悠久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三秦大地上的紅色舊址、紅色故事、紅色文獻、紅色文藝等革命文化形態,奠定了陜西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規劃》以維護和彰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和中國地理等三大標識為核心,遵循陜西歷史文化脈絡和基本地理格局,確立了“一河一脈、三區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格局。圍繞“一河一脈”自然地理格局,加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構建秦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凸顯黃河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和秦嶺作為中華民族祖脈的重要自然文化價值。融合地理環境和歷史延承,保護和傳承關中、陜北、陜南三大文化區以及渭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紅色文化帶和漢丹江文化帶。以古都西安歷史文化遺産密集區和以革命聖地延安紅色文化遺産密集區為核心,建設具有文化共識和影響力的文化核心圈,同時打造寶雞、渭南、銅川、榆林、漢中、安康、商洛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七個文化集中展示片區。構建絲綢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秦楚古道、延州道等線性文化廊道,以空間規劃彰顯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自信。

與傳統規劃相比,此次規劃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建立了全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統一共用的國土空間基礎資訊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數、線、圖一致和規劃編制審批監督全生命週期管理,不斷提升空間治理的一致性、高效率、可持續。

為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陜西將制定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評估考核、調整修改等系列規劃實施制度辦法;健全規劃傳導機制,將省級《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空間格局、重大任務等主要內容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逐級層層落實,積極推進詳細規劃編制,細化安排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開展各類建設活動都必須依據詳細規劃進行。同時,強化規劃實施監督,通過完善規劃公開制度,推動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眾參與,強化社會監督。

到2035年,實現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席記者 龔偉芳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