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完善創新生態 鍛造科研“利器”

當前,高端科學儀器正在向高精度、高分辨、自動化、智慧化、多模態等方向發展,體現出技術驅動、需求牽引、學科融合、高頻正向迭代等規律,對科學研究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科研裝備自主創新需求更加迫切。多年來,我國科學儀器研製以整合創新居多,原始創新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開展基礎研究和産出創新成果。

5月18日—19日,在廣州實驗室掛牌成立三週年之際,各領域專家齊聚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香山科學會議第S71次學術討論會。與會專家圍繞高端科學儀器助推基礎研究新範式發展、高端科學儀器的關鍵共性技術與核心部件、高端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的生態建設等中心議題,共話新時期高端科學儀器發展戰略。

支援重大前沿基礎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介紹。

經過幾十年不斷發展,我國科學儀器行業已逐步形成相對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國科學儀器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建立了完善的科學儀器教育體系,全國共有200余所高校設立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在創新體系方面,我國初步構建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高端儀器開放共用平臺,探索了産學研用相結合的科學儀器合作創新新模式。此外,我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科學儀器創新企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竇賢康表示,多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不斷完善資助與管理模式,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以科學目標為導向,資助對促進科學發展、探索自然規律和開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創性科學儀器與核心部件的研製。經過多年實踐,一批科學儀器在相關專項支援下成功研製。

科學儀器在推動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準提升、增強我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了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鐳射裝置。這一科學儀器是研究與原子和分子過程相關的物理和化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之一,能夠幫助環境、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揭示分子動力學過程,進一步揭示自然奧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國際上首套多波段脈衝單自旋磁共振譜儀,實現了單核自旋量子態的探測,能夠直接測量原子尺度上單個物質單元的組成、結構及動力學性質,在物理、資訊、生物等多學科前沿領域獲得重要應用。據介紹,研究團隊採用“邊研製邊科研”的思路,在研製科學儀器的同時利用儀器開展科研工作,最終取得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世界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打造了科學儀器助推基礎研究的新範式。

亟待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大科學時代對科學儀器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産品迭代也越來越快。白春禮表示,許多領域的前沿突破,都依賴於極端條件下工作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家對科學儀器更高性能的追求永無止境。

來自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提出,高端科學儀器的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部件亟待突破。感測器技術、鐳射器技術、質譜技術、電子顯微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光學成像技術等,都是高端科學儀器研製關鍵共性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

也有專家認為,科學儀器中的核心關鍵部件同樣具有共用性、通用性。核心關鍵部件的研發週期長,涉及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迭代升級特性明顯。因此需要充分重視核心關鍵部件創新作用,並建立良好的産學研結合體系,給予長期支援。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指出,在行業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科學儀器儀錶行業的産業鏈和技術實力發展較快,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産業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準之間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儀器行業仍存在跟跑為主,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不暢,産品可靠性、穩定性、易用性不突出等問題。

尤政特別提到,建立共性技術平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素。要依託平臺開展産學研合作,助力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實現高端科學儀器産品國産化,普通科學儀器産品微型化、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還要提供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管理與服務。

以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為核心要素的品質基礎設施(QI),是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與會專家提出,可以通過建立“QI+金融”支援模式,促進政府部門、技術機構、社會資本多方合作,建設QI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形成應用驗證機制和標準規範,支撐科學儀器原型機進行試驗、評價,直至商業化應用。將技術隱性收益和市場顯性收益相結合,或能推動高端科學儀器跨越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應用之間的“死亡之谷”。

統籌資源推動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高端科學儀器與國外先進儀器水準差距依然明顯,科學儀器自主研製仍面臨多重挑戰。”在白春禮看來,我國科學儀器研製還未形成良好創新生態。在技術研發方面,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不足,成為影響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才隊伍方面,高端技術人才長期缺乏,培養體系尚不健全;在産學研融合方面,産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創新機制不夠完善,項目驗收後缺乏持續合作機制,儀器技術迭代升級乏力。

為完善我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生態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呼籲,要從人工智慧新變革、國産科學儀器生態圈構建、應用場景挖掘等角度出發,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聯合國內頂尖高校、行業龍頭企業、研究型醫院等,實現産學研政企金全鏈條協同,共同推動我國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全方位高品質發展。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要從‘用起來’開始。”白春禮認為,只有把更多國産化儀器設備投入實際應用,才能通過反饋實現科學儀器不斷迭代升級。

白春禮還建議,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資源配置、分類評價機制。他提出,要重點支援技術支撐人員發展,重塑工程師文化,還要重視培養大國工匠,給予他們專門的發展空間。

在加強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方面,白春禮認為,政府應做好頂層謀劃,突出重點,將有限的科研經費集中使用,構築安全底線。企業作為科學儀器的創新主體,要牽頭建立産學研用創新團隊,築牢科學儀器産業鏈和供應鏈,打通科學儀器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渠道。

“我們要堅持資源統籌、協調發展,利用社會資源培育産業集群,打造一流企業培育知名品牌,搭建協同平臺集聚高端人才,完善政策環境營造良好生態。”白春禮説。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完善創新生態 鍛造科研“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