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戲劇的方式滋養和傳播文化(藝近人和)
核心閱讀
用戲劇的方式滋養和傳播文化,用旅遊的理念吸引和服務觀眾,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2021年對公眾開放,文化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文化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最持久的競爭力,高濃度的歷史因素是遊客流連忘返的關鍵。如今,“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入選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觀劇人次突破1200萬,其中85後觀眾佔比達85%。
佔地622畝的區域內,建有56個不重樣的格子空間,嵌套21個劇場,每天1000多名演員上演1000多分鐘的戲劇……今年“五一”假期,超50萬人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觀劇,省外遊客佔比超過70%,綜合收入同比增長40%。
用戲劇的方式滋養和傳播文化,用旅遊的理念吸引和服務觀眾,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2021年對公眾開放,文化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去之前,它在我心中是個問號;遊覽時,它是個感嘆號;回家後,意猶未盡,它是長長的省略號。”一名北京的觀眾感慨。
以景引人
“這場景猶如排山倒海的浪潮,將我推向家的懷抱”
走進幻城前,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百畝良田。芒種時節,這裡是麥田,一片金黃。對河南人來説,麥子的意義非同尋常:全國1/4的麥子産自這片土地,不少河南人的兒時記憶都在麥田。“我們努力將麥田打造為一種意象,在麥田裏,我們可以暢想未來,它是充盈的、飽滿的、綿延不絕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總導演、總編劇王潮歌説。
春生、秋長、夏盛、冬藏,這裡的四季顏色各異。冬天,這兒是白色的雪域;春天,這兒是嫩綠的麥田;夏天,這裡一片金黃;秋天,這裡又成了火熱的高粱紅。“這裡總有不同的風景。第一次去,我觸摸到了記憶中的麥田;第二次去,我看到了漫天的飄雪;第三次去,我想去感受盛夏的晚風……”本地遊客趙怡原説。
進入幻城,要走東墻。這裡沒有城門,取而代之的是兩面夯土墻交錯而行,形成一扇“虛掩的城門”。這是目前世界上單面最長的人工夯土墻之一,長328米,高15米,厚2米。夯土墻不只一面,它還是個巨幕,可以投射光影。夜間,遊客們還可以借著投影燈光,拍出剪影照。
“從未想過一場煙花能讓人熱淚盈眶。”一名遊客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微信公眾號上留言。元宵節、春節、跨年夜……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在百畝麥田上用燦爛的煙花向萬千觀眾致意。炮仗在328米長的夯土墻前一字排開,煙花在上空散開,點亮整片麥田。
進入“虛掩的城門”,第一個戲劇空間是《河南的土》,它是用200多立方米的河南本地土建成的夯土墻,上面印刻著河南省全部的地市、縣區和村鎮的名字。17個地市、157個縣(市、區)、近2500個鄉鎮(街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河南。“這場景猶如排山倒海的浪潮,將我推向家的懷抱。”趙怡原感嘆,“我真想親吻這座夯土墻。”細心的她發現,這裡還記錄了百家姓中起源於河南的52個姓氏……
以劇留人
“自己的一場表演能引起一個孩子對文化的興趣,值了”
毋庸置疑,幻城的重頭戲是戲劇。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每個人選擇的路線不同,得到的體驗也是不同的。21個劇場可以同時容納近萬人,包含《李家村》《火車站》《幻城》三大主劇和18個小劇,今年1月底還上新了《蘇軾的河南》《曹操的麥田》兩個劇目。
“演出的衣服咋又破了?”這是演員李豪最常被問到的。李豪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服裝道具損耗最大的演員,也是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22分鐘的表演中,他要全力以赴滑跪8次,而這種演出,他每天少則9場,多則12場。“這個動作要在狹窄、堅硬、不太平整的石頭地面上完成,我們看著都心疼。”李豪的同事説。但李豪總説:“這沒什麼,我要對得起觀眾,把每一場演出都當成自己的第一次登臺。”李豪負責的劇目舞臺不大,全劇只有兩名演員,近距離面對觀眾,演員必須時刻保持“情緒線上”。讓李豪最難忘的,是一次演出謝幕時,他聽見前排的一個小朋友對媽媽説:“看完演出,我想去博物館看看!”“我當時差點沒忍住眼淚,自己的一場表演能引起一個孩子對文化的興趣,值了!”李豪説。
在這裡,關於文化的故事隨時都在上演,觀眾或端坐,或站立,或隨著劇情行進到另一個空間。移步換景,轉眼千年。在主劇場“火車站劇場”和“李家村劇場”中,以行進式演藝的方式講述著艱苦奮鬥的故事;在擁有3000多個座位的“幻城劇場”,數個升降臺勾勒出獨特的建築形態,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緩緩升起。舞臺依靠前沿的科技手段,讓千年圖景生動可感,瑰麗又素雅,沉靜又活潑。
劇場裏關於麥子的描寫也多極了,它是《李家村》裏象徵生命延續的種子,是《火車站》中舍小我取大義的精神意象,是劇中人們豐收的喜悅之情。18個小劇場,精彩各異。觀眾可以與古人對話,可以聽擬人化的庫房講城市歷史,還可以感受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
這裡用棋盤格局分割出不同的場景和表演空間,遊客置身其中,尋覓一處風景,遇見不期而遇的美好。也許,這就是戲劇的魅力,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魅力。很多遊客感慨:“走出幻城,戲劇還在我的心裏繼續上演……”
以文化人
“河南的麥田裏,不僅生長麥子,也滋養藝術、涵養文化”
“中原文化厚重綿長,滋養著河南,也滋養著中國。”“河南人如同小麥一樣,向陽而生,蓬勃生長,堅韌不拔。致敬!”“這裡包含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能讓老一輩人回憶過去,讓年輕一代珍惜現在、創造未來。”來自各地的觀眾在網上紛紛留言。“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激發了更多人對中原文化的熱愛,不少遊客從這裡出發,又前往鄭州的少林寺、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洛陽的二里頭遺址、安陽的殷墟等,更深入地了解河南、了解中原文化。
文化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最持久的競爭力,高濃度的歷史因素是遊客流連忘返的關鍵。劇場裏,歷史人物在河南成就事業,思想大家在河南留下文化典籍,英雄豪傑在河南留下佳話。劇場外,也是幻城的中心,有一個地坑院,它還原了豫西“地下四合院”的建築風貌,其營造技藝是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地坑院內有11個院子,河南非遺體驗店、民藝市集、老字號餐飲等文化業態聚集於此。
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非遺裏的河南》。琳瑯滿目的非遺文創挖掘了豐富多彩的非遺與民間手藝,讓人愛不釋手,連店內的座椅都是非遺文創産品——洛陽黃河鼓。“這是我國北派制鼓技藝的代表,有1000多年的歷史。”洛陽白馬寺鎮陳氏制鼓技藝傳承人陳義超説,“我國南方地區的鼓多為小鼓,鼓聲較高。中原地區多為大鼓,敲擊起來氣勢恢宏。”
店內低懸的商丘魚燈,色彩明艷,靈動生趣,放到如今,審美也不過時。“它以竹篾為骨,宣紙和絲絹繃糊,用礦石原料彩繪而成。節日夜晚,點一盞魚燈出門,很拉風。”商丘魚燈第四代傳承人王改新説。她把從母親那裏傳承下來的魚燈製作工藝,又傳承給從事美術工作的侄子王站,姑侄二人結合新的審美,創新豐富綵燈形貌。“一盞小小的魚燈,寄寓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製作魚燈,是傳承家族技藝,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王站説。
遊客宋歌沒想到,《紙上河南》把“紙和皮”玩出了這麼多花樣兒,匯集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信陽羅山皮影、特色風箏、剪紙、花燈等傳統手工藝。“在《紙上河南》,我還能親手體驗製作這些非遺工藝品,與中原文化來一次深度交流。”宋歌説,“《布老虎與泥泥狗》中以布藝刺繡和泥塑彩繪為主的河南民間玩具,既保留了我兒時的記憶,又迭代升級,樣式更潮,功能更多。”
當遊客們從充滿戲劇性和文化味兒的一個個“方格”中離開,他們又會看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那夯土墻的背面寫著:“請別忘了,河南的土。”從這裡走出的遊客們,難忘這裡的戲、這裡的美。如一篇觀後感中寫的那樣,“河南的麥田裏,不僅生長麥子,也滋養藝術、涵養文化。”
以情動人
“只要我們足夠真誠,觀眾一定能感受到”
如今,“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入選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觀劇人次突破1200萬,其中85後觀眾佔比達85%。
如果想把“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所有演出、每個細節都看遍,一天是不夠的,兩天有些緊張,三天大概剛剛好。不少遊客來了一次還想再來,“因為這裡的作品很有意思,好東西太多了!”的確,這裡考驗的是創作者的積累和誠意。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説:“我很自豪,這樣的作品出現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出現在這樣期盼的目光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這個成效來自我們對這片土地發自內心的感情,來自我們敬畏文明的姿態,來自我們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展現出來。”
這裡的真誠體現在細節上。今年春節8天假期,觀劇人次超過100萬,全天12萬座次座無虛席。怎麼能讓觀眾排隊等候的時間也充盈起來?工作人員們拿出看家本領,亮出才藝。春節期間,他們遊走在各個劇場排隊區,跳了近5000分鐘的舞蹈,表演了超過8000分鐘的魔術,趣味叢生的近景小魔術,受到了排隊區觀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喜愛。“看著這麼多排隊的遊客從急躁到安靜再到欣賞起我們的表演,特別欣慰。只要我們足夠真誠,觀眾一定能感受到!”園區工作人員李磊説。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用戲劇的方式滋養和傳播文化(藝近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