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銅川宜君:博物館點亮文化新生活

站在龜山之巔,微風拂面,帶來絲絲涼意,此起彼伏的蟬鳴鳥叫聲交織在一起,宜君縣龜山公園與博物館就成了人們避暑的絕佳去處。

圖片13

走進博物館,靜謐莊重的氣氛撲面而來。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一冊冊歷史典籍,品讀館內墻上厚積薄發的一篇篇序言,沉浸式參觀和解讀文物,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讓你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每一件藏品都仿佛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吸引著你去探尋它們背後的秘密。

當然,博物館內無論是精緻的陶瓷、還是古老的青銅器、珍貴的書畫作品,都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開拓視野,還能增長見識,培養孩子觀察能力和審美素養,博物館是一個充滿知識和藝術的地方。”宜君縣景文小區陳女士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時説道。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一段歷史最好的地方。

圖片14

內外兼修 打造文化交流新平臺

為了迎接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以來,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博物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圍繞“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主題,積極開展文物宣傳進社區、進村組、進學校、進景區、進企業、進機關等活動。通過製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手冊、文博體驗等形式,以“走出去 請進來”的方式,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宜君文物保護與利用和歷史與文化脈絡,共同參與體驗剪文物、畫文物、印文物、講文物活動,使越來越多公眾將博物館視為學習中華文化的“第二課堂”,把“文物”帶回家,讓文物“活”起來。

近日,宜君縣博物館走進宜園社區、花溪谷景區、彭鎮偏橋村、彭鎮中學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5月15日,全縣中小學上百名學生齊聚宜君縣博物館,共同開啟了一段充滿知識與探索的旅程。

當日,學生們在博物館門前整齊列隊,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活動的開始。他們跟隨講解員的步伐,逐一參觀博物館的各個展廳。講解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們介紹宜君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整個講解過程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有趣。除此之外,學生們還積極參與了剪文物、畫文物、講文物和印文物的活動,並邀請剪紙傳承人王秀清、趙馮栓老師來為學生指導剪文物。

今年,宜君縣博物館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館校合作、研學基地建設、教育項目示範、流動博物館建設等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進一步拓展教育方式,拓寬服務人群,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真正辦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為縣域經濟文化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片15

觸摸歷史脈搏 讓文博體驗引領新風尚

5月17日,在照金活動宣傳現場興起了“文博體驗熱”,參與體驗人數多達200余人,博物館雕版印刷文物展位成為當天的“網紅”,讓博物館的文物真正從展臺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遊客遊覽方式也從單純的參觀型向體驗型轉變。

近年來,宜君縣博物館堅持保護和利用並舉,守正與創新積極探索文博創意,圍繞清代詩人張祥河的《再宿宜君》碑文、《石犼》設計、製作雕版,既讓遊客能參與體驗雕版印刷的傳統文化,又能把“文物”帶回家,讓文物“活”起來。

圖片16

傳承非遺文化 彰顯文化自信

為了讓非遺文化真正融入到群眾日常生活,宜君縣博物館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將非遺與文物資源融合發展,不但提升了宜君文化軟實力,還為公眾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與此同時,博物館通過開展“剪文物”進學校社團活動,讓學生們進一步對宜君文物、剪紙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增強文化自信。

宜君縣博物館館長趙聯強説:“今年以來,宜君縣博物館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有助於博物館在創新上發展,還能加強博物館與社會各界合作與交流,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更有助於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博物館也將注重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通過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互動項目,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感受文化的魅力。”(陳曉平 通訊員 田亞南)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