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甘肅嘉峪關:科技守護第一雄關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以西5公里處,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巍峨聳立。在茫茫戈壁灘上,它已歷經了650多年的風雨洗禮。

作為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這裡傳承著一代代“守關人”駐守邊關的詩意傳説。4月26日,記者登上嘉峪關長城,傾聽新時代“守關人”講述用現代科技守護巍巍雄關的故事。

“2012年到2015年間,嘉峪關城墻經歷了一次全面修繕。”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回憶道。

2021年11月啟動的嘉峪關文化遺産保護工程,運用了敦煌研究院的專利技術,將“PS材料”(一種高模數的硅酸鉀溶液)滴注滲透到墻體表層黃土中。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加固了夯土表層,也提高了墻體的抗風蝕、雨蝕能力,有效地保護了墻體。

張斌告訴記者,在對損壞墻體進行修復時,他們專門選用了和原始墻體土質一致的黃土。這些黃土經過一段時間的燜制熟化後,技術人員又對其採用傳統夯杵夯打工藝,提高了夯土的夯實系數和密實度,從而確保了夯土墻體的堅固性。

“在修復青磚海墁地面時,我們更是採用了精心‘炮製’的糯米灰,這種由糯米汁與白灰膏混合而成的材料,使得鋪砌的地面更為牢固。”張斌説。

“量身定制”的方案,讓“天下第一雄關”的修繕達到了標本兼治的效果。此外,當地還在城墻上安裝了安全技術防範以及消防、防雷系統設施等,使得保護管理水準和保護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4月的河西走廊,艷陽高照。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産監測中心專業技術人員侯淩靜,手持監測設備,正在對墻體進行細緻的巡查。

“每一處受損墻體都需要仔細檢測,這樣我們才能及時給長城‘治病’。”侯淩靜説,“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對關城墻體的水分、鹽分和墻體裂縫等進行監測,收集數據,為之後的監測分析工作奠定數據基礎。”

近年來,該中心利用風速儀、懸挂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等先進設備,對關城本體及賦存環境進行了日常監測,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帶來的危害,不僅節省了人力,也提升了效率。

侯淩靜説,通過採集氣候、土質以及人類活動等數據,經過深入分析研判,能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維護措施,及時對關城進行有效的保護和修繕。

如今,嘉峪關文物保護部門已創建了“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工作模式,為文化遺産保護科學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嘉峪關市還立足當地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現狀,精心謀劃了嘉峪關長城數字化保護展示工程、嘉峪關遺産監測中心監測系統工程以及嘉峪關文化主題活動等,共計10個板塊50個子項目的重點項目庫。

“通過這一系列工作,我們實現了對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的大梳理、大整合。”嘉峪關市相關負責人説,嘉峪關市將全力做好長城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和文化價值發掘工作,立足現有基礎,打開新思路、實現新跨越、謀求新發展。記者 頡滿斌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甘肅嘉峪關:科技守護第一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