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亦莊:自動駕駛之城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北京亦莊),路上的司機、行人們已經開始習慣於這樣一件事——身旁駛過的車上沒有司機、只有乘客。

自動駕駛的不只是乘用車。夜深人靜時,無人環衛車沿著既定的路線,將城市打掃得乾乾淨淨;無人巡邏車精準執行著防控任務,24小時不間斷地保障居民的安全;無人巴士來回穿梭在泡桐花開的街道上……過去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畫面,正在這裡真實上演。

2020年9月,北京市在亦莊啟動建設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隨著技術和産業不斷發展,在亦莊,最新、最前沿的自動駕駛場景紛紛落地,自動駕駛實實在在地“駛”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自動駕駛

從“老司機”身上學習

每天上下班時,都有一輛車準時出現在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樓天城面前。駕駛位上空無一人,只有方向盤自行轉動,控制著行進方向。

“如果是第一次坐,恐怕會挺緊張的。”樓天城告訴記者,在長時間從事自動駕駛研發工作後,這樣的出行方式早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但他覺得,大家只要試乘幾次,對於自動駕駛的顧慮很快會被這套系統的表現打消。

如今,在“小馬智行”APP上就可以體驗這樣的乘用車出行服務(Robotaxi)。僅僅在北京亦莊的大街上,小馬智行就有100多輛測試車一直穿行在道路上。相比傳統計程車,自動駕駛的車輛有著明顯的優勢——精確的路線計算能夠杜絕繞路、亂行等行為,平穩的駕駛質感、靜音車廂、高頻消毒等也為乘客提供著更加舒適的出行體驗。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已經推出了這項服務。

平穩的速度、舒適的座椅、安靜的氛圍……乘車空間還可以成為會議室、休息室等各種場景,而這一切都取決於用戶的需要。讓自動駕駛做到這一點,背後是很複雜的學習過程,需要無數研發人員的潛心付出。

對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來説,每週有大半天,公司自動駕駛的車就是他的“辦公室”。張寧會從手機下十幾單行程,讓車在亦莊範圍內到處轉,他則在車上不斷體驗、思考這個産品還有什麼提升空間。不僅如此,只要有機會,張寧便會走上街頭,和不同的人攀談,了解他們在不同的交通環境中,作為機動車駕駛人、非機動車駕駛人及行人的真實需求與想法。

最重要的是安全。

自動駕駛並非一開始就做到像現在一樣完全不需要人類干預,樓天城回憶,在2018年拿到測試通知書之後,很長時間裏,主駕駛位置上還坐著一名安全員,到後來安全員挪到了副駕駛位,直到2022年底,才實現全車無人,安全員挪出車內。這是因為,在經過了漫長的測試之後,安全指標符合了相關要求。

長期進行自動駕駛研發,讓小馬智行團隊對於自動駕駛的理解越來越深。樓天城提到了“老司機思維”——“如何做到更加安全?我們經過了很複雜的學習過程,包括研究很多司機的駕駛方式。我們發現,人們經常誇讚的‘老司機’,普遍知道怎麼降低其他人開車的難度。如果你在開車過程中的行為讓其他司機很容易理解,也就減少了他們出錯的可能性。這也是我們自動駕駛研發的著力點,幫助路上的其他司機減少錯誤。”

安全也是數據的積累。從2017年在北京設立國內研發中心以來,小馬智行已經累積了超過31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里程,這相當於幾十個普通駕駛員一輩子的駕駛經驗。在一次次測試中,在安全、舒適、效率三大要素中,系統表現越來越優秀,而這是自動駕駛能夠向公眾開放服務的前提。

樓天城説:“自動駕駛的車已經是公路上最安全的車之一了,但我們特別理解,公眾對自動駕駛的要求更高,我們永遠可以做到更安全。”

自動駕駛真正大規模推廣之後的願景,不只局限在人類是否掌控方向盤上。樓天城説,車跟人、車跟路之間的關係都會改變,甚至可能會産生很多在車內新的需求,比如休息、辦公、會客等。“讓自動駕駛實現安全上路,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

事實上,對於自動駕駛的探索,除了載人的汽車,小馬智行也在貨車上進行了多年探索。

2022年,“天津港至馬駒橋物流園公路貨運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便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市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貨運測試項目獲批啟動。京津塘高速公路一邊連著北京的物流基地馬駒橋,另一邊通往京津冀的海到府戶天津港。如今,行駛在這條公路上,時常會遇見一輛輛白色的智慧卡車,按照既定路線,平穩勻速地駛向終點。

前不久,這個測試項目正式開展項目成果現場核驗,小馬智行等北京亦莊企業順利通過現場專家的試乘評審,助力本次項目圓滿通過核驗工作。這是交通運輸部第一批智慧交通先導應用試點任務。

除此之外,小馬智行在國內多個地區開展自動駕駛卡車的幹線物流和專線物流貨運探索,能在複雜多樣的道路類型、天氣情況、光照條件等工況下,實現自動駕駛通行。目前,小馬智行及其合資公司青騅物流的自動駕駛卡車測試里程已超500萬公里,貨運總重近2500萬噸公里。

無人配送

為快遞員研發“新同事”

亦莊街頭,人們圍著一輛行駛中的小車觀察著。在這臺自動駕駛的小貨車旁,有人掏出手機記錄下小車前進的鏡頭,有人上手摸一摸,車子停下來等紅綠燈時還會有人來合影。

這樣的場景,對於新石器無人配送車後臺工作人員來説,已經司空見慣。大螢幕上,每一輛車的位置以及車身攝像頭傳回的實時畫面,都在滾動播放。隨便選擇一輛,畫面上是陽光明媚的亦莊街頭,文字顯示“無人車X33952正在前往中冶京誠西門,計劃20.4公里,已行駛用時4分49秒……”

在北京亦莊康盛工業園11號院1號樓前,一輛輛無人配送車依次駛入。白色的建築裏,這些小車在巨大的傳送帶下停住,自動打開頂蓋,隨著貨物從二層傳送帶滑下並裝滿車廂,自動合上頂蓋,緩緩駛出。

這裡是新石器共配工廠,工廠裏亮著燈,向來訪者展示著無人配送的運作流程。工廠上方,挂著巨大的願景“讓每個人享受到自動駕駛帶來的全新數字化物流服務”。

“其實如果不是為了展示,我們也不需要開燈。這是一個可以完全黑燈運作的智慧物流的工廠。”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余恩源告訴記者。

不開燈的底氣,來自自主研發的系統。

依託後臺系統的智慧化調度,整個工廠可實現數百台無人配送車與各個分揀道口的快件包裹之間的精準組配。

大螢幕上,展示著無人配送車的“視角”——附近的一切由不同大小的方塊組成,當車感知到這些障礙物的存在,就會鎖定目標物體,測算出大小和範圍,選擇繼續前進或是繞道而行。無論是雨天還是黑夜,或是更複雜的路況下,無人配送車都用這樣的方式前行。

通過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雲控平臺,這些路況畫面實時傳回共配中心,進行管理和監控。不斷傳回的數據成為訓練模型穩定性的新樣本,截至4月24日,新石器無人車已在全國安全行駛了7139062公里。

安全問題非常具體,比如黑夜、下雨天、行人、自行車,對於人類來説很困難的場景,對於自動駕駛來説同樣挑戰很大。再比如,無人配送車車架很薄,希望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碰撞風險給路人帶來的影響,用余恩源的話説,“假如我們的車跟人相撞,我們的原則是,哪怕毀了一車貨也不能傷人”。

余恩源説,每台小車上,都配備了自動駕駛系統。他指著懸挂在一旁的中央整合模組向記者介紹,這裡面整合了算力、通信、定位、感測器等諸多功能,包括2個鐳射雷達、12個攝像頭、車規級算力平臺等,可以實現120米感知範圍、360度無死角環境感知,實現無人配送車自動駕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我們就像製造手機一樣,製造出標準化的模組,所以儘管這裡展示了三款無人配送車,實際上自動駕駛系統都是同一套,這是一個標準化的系統。”余恩源表示。現場,最小的無人配送車裝載空間也達到了3立方米,相當於兩台快遞三輪車。

快遞行業,正是這些無人配送車大顯身手的舞臺。

余恩源在快遞行業從業多年,深知這一行業的“痛點”所在。他對無人配送車的定位是,主要承擔網點到驛站的短駁轉机運輸工作,將快遞送到快遞員手中,大大節省快遞員的時間與精力。經過測試,使用無人配送車和快遞員的人機接駁模式後,平均每位快遞員單日效率從200—300單提高到500—800單,幫助快遞員派送效率提升2—3倍。

蓬勃發展的中國汽車産業,憑藉完整而優質的産業鏈,為無人配送車提供了發展的良機。如今,新石器無人配送車已經迎來第五代産品,絕大多數零部件都實現了國産化,在性能和安全系數不斷提升的同時,每一輛車的生産成本還在持續下降。余恩源對比過,國外一家競爭對手製造出類似的産品,成本居然是新石器的20多倍。這也客觀上導致,無人配送車的價格不斷下降,在效能上超越人工成本。

如今,新石器已與順豐速運、中國郵政等業內巨頭建立合作,共同推動無人配送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快遞員正在迎來“新同事”。

“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NX0001”……展廳裏,編號為“001”的編碼格外引人注目。這是2021年新石器無人配送車在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獲得的首批無人配送上路資質。余恩源覺得,北京亦莊為自動駕駛公司提供了非常強力的支援。其中最重要的幫助之一,是政府組織了大量的專家、專業機構,成立專班制定行業發展標準。

“我們到全國各地拓展業務時,都會很耐心地去解釋,北京由哪些部門組織制定了相關標準,具體考量是什麼。很多地方聽完之後就説,那我們參考北京的管理辦法,儘快推行。”余恩源説,自從在北京亦莊獲頒測試號牌以來,新石器已成功拿到深圳、杭州、蘇州、無錫、常州等30多個城市累計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公開道路測試牌照。

展廳裏,挂了數十張來自全國各地的“001”號牌照。

車路雲一體化

“聰明”車跑上“智慧”路

在亦莊,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現象背後,是更深層次的變革。變革的關鍵,是“車路雲一體化”。

北京車網戰略規劃總監周唯告訴記者,有別於有些國家推行單車智慧這種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在亦莊推行的“中國方案”,是把車、路、雲作為整體去對待的一套技術方案,靠群智協同而非單兵作戰。

周唯舉例説,自動駕駛需要在路口設置感知設備等,很多需求都需要去樹桿子、刨坑、拉網、拉電等,而亦莊在探索之初就把多個部門的需求打通,統一用一套設備滿足大部分需求,在全國率先開展“多桿合一、多感合一、多箱合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降本增效。

再比如紅綠燈。路口經過智慧改造後,信號燈能夠根據實時的交通運作數據,自動調整紅綠燈時長,每一次顏色變換都是一個信號,提醒下一個路口做好準備,最終在全域呈現出“綠波通行”的效果。

如今,“聰明的車”能在“智慧的路”上奔跑,得益於亦莊通過新一代資訊與通信技術,將人、車、路、雲等物理層、資訊層與應用層融為一體,基於系統協同感知、決策與控制,實現交通系統安全、節能、舒適及高效運作。

北京車網,是2020年8月為推進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專項成立的運營平臺公司。其主要負責示範區項目投資建設,持有和運營核心資産及數據,受政府委託開展針對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的第三方運營監管,並聯合企業開發和實施示範區各類自動駕駛應用場景。

在亦莊,有29家企業獲准在示範區開展道路測試、示範應用及商業化試點的先行先試。其中,無論是各個路口的感知設備,還是測試車輛上的感測器,相關數據都會傳回北京車網運營的示範區雲控平臺進行專業分析,為調查事件經過、違章駕駛監督、安全風險預警、監管提示發佈提供有力保障,為加快構建綠色、高效、安全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模式提供落地保障。

如今,經過動態優化的路口,正逐步實現從“車看燈”到“燈看車”的轉變,民眾日常出行的效率大大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下降、節省下來的能源、更好的空氣品質……智慧交通正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截至目前,示範區累計開放八大場景,部署車輛超過800台,為29家測試車企發放道路測試通知書,吸引了50余家企業在北京發展,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不斷增長的數據,為示範區提供著越來越豐富的建設管理經驗。周唯認為,“從道路指數評價的結果和技術人員測量的數據來看,整個示範區都走在了全國前列。”

樓天城直言,在亦莊進行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感受很深的一點是,“政策是跟技術一起成長的”。比如安全問題,如何去界定安全的範圍,如何去驗證安全的整個過程,“政府一直在參與到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甚至不低於一些技術公司”。

健全的政策和技術支援,為自動駕駛提供了舞臺去實現諸多創新想法。余恩源舉例,新石器無人配送車能根據紅綠燈的時長靈活選擇通過或等待,就是通過與北京車網合作,進行示範區通信入口識別後實現的。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有力支援,北京正逐漸成為智慧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的先行者。

今年2月,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清單發佈。其中提出,完成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3.0階段任務,擴區至600平方公里,啟動4.0階段任務,推出北京南站、豐臺站、朝陽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等五個重點鐵路樞紐客站及大興國際機場、首都國際機場自動駕駛測試設計方案,實現乘用車、智慧網聯巴士、城市道路清掃等應用拓展,形成政策和設施的連續連片覆蓋。

有人評價,這意味著北京的自動駕駛示範區,將從亦莊進入“二環時代”。更多人期待,示範區持續實現創新升級,為自動駕駛産業創新發展貢獻“亦莊力量”,最終惠及全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亦莊:自動駕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