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漢風古韻 遊詩畫山水
初夏的天漢濕地公園生機勃勃,人們在棧道上漫步,盡享愜意時光;漢中市博物館裏,石門十三品令無數書法愛好者嘆為觀止;興漢勝境景區內,雄偉壯觀的漢文化建築讓遊客一秒“穿越”回大漢王朝……
5月15日至17日,陜西日報社“高品質發展看漢中”全媒體行動調研採訪活動走進漢臺、西鄉、洋縣、略陽、寧強等地,了解漢中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及文旅融合、非遺發展等情況。3天的時間裏,大家被這裡的自然風光驚艷,被歷史人文感染,被創新發展激勵。
近年來,漢中依靠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多措並舉發展旅遊業。2023年,漢中游客接待量、旅遊收入較上年度分別增長77%、136%,榮獲“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遊城市”稱號。
館藏文物 活化利用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
15日,採訪團一行走進漢中市博物館。漢中市博物館是依託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西漢三遺址”——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組建的群落式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
石門十三品是褒斜道石門故址上價值最高、最受推崇的十三方摩崖石刻作品,也是漢中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們既是研究古代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文物。其中,《袞雪》被認為出自曹操之手;《山河堰落成記》是一篇完整且精幹的“竣工報告”;《石門頌》被稱為“漢三頌”之一,開漢隸勁逸豪爽書風……
近年來,漢中市博物館依託石門十三品,研發了校本課程《身邊的國之瑰寶》、數字課程《石頭的“字”傳》等主題課程,推進文物的活化利用。《妙趣橫生的傳統佳節》《文物尋寶記》系列活動定期在館內開展,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2023年,漢中市博物館接待遊客75.9萬人次,是2022年的6倍多。
張騫紀念館依託漢博望侯張騫墓冢而建,分為東西兩區。東區有世界文化遺産張騫墓、張騫生平事跡展等;西區為城固縣博物館,設5個專題展,分別展示了城固歷史文化、文明發展、青銅器特色和兩漢時期的文化風貌,以及抗日戰爭時期西北聯大在城固的教育成果和歷史脈絡。
2014年,張騫墓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唯一一處關聯遺跡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10年來,張騫紀念館策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保護宣傳活動,開發設計張騫IP文創産品,推出《西域之行》等文化演藝,讓更多人了解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
非遺煥新 助力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漢中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省級68項、市級119項,其中漢中藤編等非遺久負盛名。
15日,採訪團走進“漢中藤編”傳承單位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這一傳統工藝的創新與發展。
藤編主要利用山藤、樹藤等植物的莖、枝、葉編織成各種器物和工藝品,憑藉獨特的編織技藝和精美的外觀,深受人們喜愛。
該公司展廳裏,一把標價1.5萬元的椅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款新式藤椅由丹麥設計師設計。為達到設計標準,公司在3個月裏反覆試驗,做了幾十種椅面,最終獲得設計方認可。如今,公司每季度要向海外出口同款椅子約300把。
公司創始人、漢中藤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表示,近年來,公司將傳統藤編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藤編産品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同時,公司積極探索藤編産品的多元化,將藤編元素融入建築、園林等領域,讓藤編技藝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目前,該公司直接帶動周邊鎮村3000余人從事手工編織類産品的生産,年産值超8000萬元。
在漢中,越來越時尚的非遺項目還有羌繡。寧強羌族刺繡是當地千年來形成的文化藝術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造型、色彩規範和功能形態,圖案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
在寧強羌繡非遺文化産業園,傳習基地裏的繡娘飛針走線,一幅幅精美的羌繡作品逐漸成型。目前,産業園已帶動1500余名農村留守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萬元。
據統計,寧強羌繡年産值已由2015年的200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2000余萬元,帶動了紡織、旅遊、手工藝品等相關産業鏈的發展,傳承了羌繡技藝,也為寧強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文旅融合 魅力無限
走進集漢風景點群、漢風商街群、漢風博物館群、漢風酒店群、漢風餐飲、漢風演藝等於一體的興漢勝境景區,眼前景象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裡,你會驚艷于倣古建築的雄奇俊偉,也會被檐上榫卯的精巧折服,更會嘆服於殿內工藝美術大師的精彩創作……
景區裏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漢文化博覽園。在博覽園,從東到西,興漢城市展覽館、漢文化博物館、漢樂府三個主題展館依次排列,讓人仿佛“穿越”回幾千年前的漢朝。從青銅器到玉器,從書法到繪畫……琳瑯滿目的文化藝術品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漢中,不僅能欣賞恢宏的漢文化建築,還能在質樸寧靜的鄉村感受自然氣息。
青山、白雲、小橋、流水、石階……在西鄉縣駱家壩鎮,眼前的美景讓人的心情變得平靜。
地處米倉山北麓、牧馬河源頭的駱家壩鎮,依託優美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紅色文化,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與鄉村産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不僅被譽為“陜南最美十大古鎮”之一,還成功創建省級旅遊特色名鎮、省級文化旅遊名鎮。
近年來,駱家壩景區各景點年均接待遊客55萬人次,實現年均旅遊綜合收入6000萬元以上。
17日,採訪團一行走進洋縣華陽景區。華陽古鎮始於秦晉,是儻駱道上有名的驛站,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鎮內明清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古靈精怪的金絲猴、漫步山間的羚牛、美麗優雅的朱鹮……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古鎮生活的慢節奏,還可以觀賞秦嶺珍奇的野生動植物。
天上銀河,地上漢水。在漢中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探索、欣賞,有太多歷史文化值得了解、感悟,有太多人文精神值得學習、傳承……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品漢風古韻 遊詩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