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西鹹新區——這裡有“最中國”的硬核文博展場

鎮館之寶——中國最早的木板船“絲路一號”漢代船,戰國時期錯金杜虎符和神獸, 西漢的鎏金銅蠶和彩繪雁魚銅燈……隨著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這裡啟動,由張錦秋大師主持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以下簡稱“陜歷博秦漢館”)以及在這裡展示的眾多中國文物瑰寶,以它的極盡芳華,將世人的目光吸引到西鹹新區——這個“最中國”的硬核文博展場。

640.webp

彩繪雁魚銅燈 西漢

這裡“最中國”

秦漢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其所創造的輝煌文明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

640.webp (1)

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

西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王朝建立。秦朝之後,以長安為都城的西漢王朝再次將陜西推向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心。西漢王朝在中國建立了真正的大一統國家,而且還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秦漢時期,不僅共同書寫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更在2000多年後,在西鹹新區唯一以歷史朝代命名的組團秦漢新城,留下了星羅棋佈的文物遺址,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僅秦亡漢興後210年間,先後有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景帝劉啟、武帝劉徹等9位皇帝的陵寢建於渭河北岸的咸陽垣上,並有計劃地興建了長陵邑、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平陵邑5座陵邑。這9座帝陵,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群”。

作為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不但是生機勃發的發展熱土,還承載著千年曆史的文化記憶。僅西鹹新區範圍內,就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80余處,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54個點。

位於秦漢新城渭河之畔的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博大精深的漢文化、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獨具特色的地下遺址博物館、秀麗宜人的園林風光,成為國內外獨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館藏14件國寶級文物的茂陵博物館,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其周圍有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作為中國唯一茯茶文化主題博物館的陜西茯茶文化博物館,集茯茶文化展示交流、主題品牌餐飲開發經營、情景演藝、文創産品研發、品質茯茶倉儲銷售等多功能為一體,致力打造成為陜西茶文化會客廳和中國茯茶文化源頭體驗地。另外,還有陜西文化藝術博物館、三秦非遺文化館、陜商文化博覽館、國藝秦腔館等,從不同側面和層面,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瑰麗。

640.webp (2)

展館以多媒體互動豐富觀展體驗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上的重要文化地標,陜歷博秦漢館作為國際性文博盛會的中國主會場,意味著她一經面世便凝聚世界關注的目光,成為面向國際展現中國考古成果、博物館建設、文旅融合,與國際交流對話的代表性博物館,也將在世界範圍內,展現中華文明獨特的“有容乃大”的“凝聚力”。

這裡“最硬核”

今年5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2024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新聞發佈會”宣佈,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7日至19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舉行。

640.webp (3)

陜歷博秦漢館

在此之前,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主持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在毗鄰秦咸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西漢帝陵遺址帶的西鹹新區秦漢新城落成。

陜歷博秦漢館建築總體以北斗七星佈局,七個建築單體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狀,單體之間通過架空連廊連接,象徵秦朝宮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義思想,既有中軸對稱的恢弘大氣,又兼具不對稱佈局的自由氣息。主館區七座建築各自相對獨立且以廊道相連。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

640.webp (4)

展館現場觀眾頻頻互動

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陜歷博秦漢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緣起、發展、貢獻為主題的博物館,旨在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為基礎,以考古資料為實證,重點展示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奠基作用。同時,利用此次主會場活動,圍繞“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這一主題,集中展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

而如何呵護和利用好海量且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展示西鹹新區的“硬核”力量,這是西鹹新區一直致力探索的重要課題。西鹹新區為文物活化與文化傳承插上了“科技之翼”,在文物發掘、保護、展示、傳承的全過程,都實現了數字賦能。 

位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太平遺址,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就採用了田野數字化管理系統,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為迅速、準確、科學地公佈考古成果提供了技術保障。

同樣在空港新城,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前,考古人員在進行大範圍勘探時共發現各類文化遺跡6000余處,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些記憶也都被悉心地“存放”在數字博物館中,將來世界各地的旅客在候機時就可以領略這片土地的厚重。

640.webp (5)

陜歷博秦漢館展館場景

“我們與多家文博機構開展文物採集、博物館數字化改造和文創合作,採集文物1萬餘件,利用數字技術還原、解析並建成歷史文化數據資源庫——秦漢曆史文化資源雲。”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管委會副主任王戰武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西鹹新區漢景帝陽陵出土的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使用數字採集方式製作數字檔案,採用3D建模技術還原文物樣貌,讓觀眾得以欣賞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仕女風姿,感受“文化+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

而這次開館的陜歷博秦漢館,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展廳裏還設置了大量多媒體和互動設備,並引入增強現實(AR)技術,在幾個體驗點,可以用智慧手機、AR眼鏡體驗虛擬與現實的交互。絲路創想總經理郭沛琿告訴記者,公司致力於以科技喚醒中國傳統文化,此次國際博物館日,將亮相基於文博行業服務的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産化全平臺大型3D實時圖形引擎、國內首創的實物隱形3D浮水印技術,結合AR技術、裸眼3D技術展示多項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應用産品。

事實上,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秦漢新城多年來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他們致力打造“千年曆史文旅走廊”,利用先進數字技術還原、解析陜西多個博物館館藏的秦漢文物,創新採集、存儲、管理、開發與傳播秦漢曆史文化資源,建設歷史文化遺存一體庫。採用數字科技、文創開發、影視動漫、文化商業等多種形式,在動態傳承中保護和創新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博物館及國際博物館日的意義,已不單純是展示、教育與欣賞文史物件,已上升至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層面。這使得奔著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文化桂冠上的璀璨明珠的陜歷博秦漢館,將進一步擦亮“陜西文物”金色名片。

640.webp (6)

展館以虛擬數字人多維科技應用增強互動體驗

“我們持續加大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力度,就是要讓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嶄新的風采。”西鹹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説,未來將進一步發揮好文物的重要作用,用多種方式講好文物故事,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強一飛 周金柱)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