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數字經濟 拓展就業空間
規劃路徑、點擊遙控,一架巡檢無人機貼著正在建設的百米高樓緩緩飛起。中建深裝河套壹號項目安全負責人陳文棋的手機螢幕上,玻璃幕墻建設實況和揚塵、噪聲等環境數據一目了然。
“這種超高層大樓巡檢,以前要攀高爬低,至少三四個小時。現在用無人機,10分鐘內就能完成。”31歲的陳文棋做了多年“蜘蛛人”,如今靠無人機“落了地”,變為數字職業從業者。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規模快速增長,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催生出大量新職業,激活了就業市場的“一池春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如陳文棋一樣投入數字經濟的懷抱。與此同時,加快數字技能人才培養也成了當務之急。
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專業集群;搭建數字人才培育平臺,舉辦多層次數字技能培訓班和競賽活動;推進數字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體系建設……作為數字經濟大省,廣東瞄準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目標,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數字職業發展,為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擁抱新業態,數字領域就業方興未艾
在廣汽研究院智慧駕駛倣真實驗室,軟體工程師張清鳳接到了新任務——給智慧駕駛系統當“教練”。
“借助騰訊雲的高精地圖、數字孿生、遊戲引擎等技術,我們研發了智慧駕駛數字孿生平臺,可以遠端監控智慧駕駛車輛在實際道路上的測試,也可以模擬各種場景,幫助處理現場緊急情況。”張清鳳指著螢幕説,“這些測試場景和數據,就是智慧駕駛系統學開車的教材。”
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該實驗室智慧駕駛系統測試晝夜不息,一天就可完成超百萬公里的驗證里程。目前驗證的環境模型已覆蓋全國主要道路。
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裏,張清鳳的職業屬於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為新增的97個數字職業之一。眼下,我國智慧駕駛邁入産業化階段,該職業從業者也成為汽車廠商競相爭搶的人才資源。
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從外賣騎手到無人機飛手,再到無人機航線規劃師,經過3年不間斷的學習培訓,羅錫坤與數字打交道越來越多。
“新航線通航前,需要對無人機所過之處進行深入研究,盡可能選擇相對空曠、信號干擾小的路線,減少環境對無人機飛行安全的影響,同時確保出現緊急情況時無人機可降落在安全區域。”在深圳美團無人機運作管理中心,羅錫坤正在電腦上分析實地採集來的航線資訊。“我們正在規劃無人機新航線,幫助醫院在多點間運送檢測樣本。”他説。
近年來,隨著《廣東省實施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廣東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廣東省發展新一代電子資訊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實施,廣東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為6.41萬億元,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49.7%。
數字化管理師、商務數據分析師、智慧樓宇管理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越來越多的數字職業萌芽生長,逐漸産生吸納就業的集聚效應。
培育新職業,數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
去年底,在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工作近20年的陳敏有了一個新身份——綠電綠證服務經理。
所謂綠證,是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發綠色電力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1個綠證單位對應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當前一些客戶對綠色用能的要求很嚴格,有了綠電綠證消費證明,更容易拿到訂單,而且能減免碳關稅。”華生電機(廣東)相關負責人説。
陳敏的工作就是幫助綠電供需雙方搭建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我們搭建了深圳市‘綠電易’平臺,提供資訊查詢、供需掛牌、出具核定報告等服務,用大數據為出海企業和發電企業賦能。”陳敏介紹,2023年深圳市場化用戶參與綠電直接交易購買綠電電量達5.9億千瓦時,佔廣東省綠電直接交易電量的23.35%。
數字職業從業隊伍的壯大,也推動了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不斷做優做強數字經濟。
在廣州足球公園項目建築工地,95後張偉西是中建四局建築資訊模型(BIM)團隊負責人。已經細化到一梁一柱的三維模型上,每一根管線的鋪設、每一塊幕墻的建設都可全方位放大查看。
“我們正在BIM上做異形柱梁搭接方式的深化設計,驗證優化後向施工團隊交付。”張偉西説,在結構複雜的大型項目建設中,BIM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相當於數字化的三維效果圖,在上面可以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從而更加科學地組織施工,也讓設計方和施工方的溝通更加準確高效”。
張偉西介紹,現在很多建築企業都在爭相組建BIM團隊,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BIM工程師也成了業內“香餑餑”。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的觸角已經深入千行百業。作為製造業大省,廣東正積極推動數字産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目前廣東已推動超過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要推動超過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企業“上雲用雲”。
今年初,廣東下達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7.74億元,重點支援推動中小企業在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管理、安全等各環節數字化升級,實現“鏈式轉型”。
在越來越多的傳統産業中,新涌現的數字崗位已經為企業發展立下了“戰功”——
在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整車廠提供新生産線前,生産線虛擬調試技術團隊先將3D數模、電氣程式、機器人程式等進行線上虛擬整合並試運作,交付週期從1年縮短到6個月內;
在佛山蒙娜麗莎集團數智化示範工廠,數字化改造覆蓋了研發、設計、生産、質檢和銷售全鏈條,排産週期從7天縮短到1天,訂單交付率從70%提升到95%;
在東莞信易電熱機械有限公司,通過量身定制的生産管理系統“上雲用雲”,不僅實現生産數字化,還實現了産品智慧化,近5年來人員減少30%,産值卻翻了一番……
緊貼新需求,多措並舉培養數字人才
記者走訪多家企業發現,當前,高素質數字技能人才短缺、市場需求與人才結構不匹配、人才培養培訓機制不健全、職業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尚待解決,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如何加快培養緊貼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廣東提出,構建以産業崗位標準為引領、以院校學生和教學資源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為紐帶的“産教評”融合發展的産業技能生態鏈。
廣東積極發揮職業院校多的優勢,通過與企業合作開辦訂單班、冠名班,共建“數字工匠”人才培養基地,打造與相關産業體系相匹配的專業集群。
去年以來,在貴州省赤水市天台山,散養在竹林中的25萬隻烏骨雞有了“AI管家”。量身研發的智慧養殖系統,可以對每一隻雞追蹤識別,還可以實時監控雞舍環境,解決了散養雞丟失率高、疫病傳播控制難、野獸襲擊頻發等難題,讓烏骨雞林下養殖出欄率提升30%。
這款系統的研發主力是深圳大學騰訊雲人工智慧特色班一群00後。“我們希望用數字技術幫助農戶增産增收,讓農業也能有科技范兒。”2020級學生王翊灃頗為自豪。
廣東依託遠端職業培訓平臺,專門開設了“廣東技工”“數字技能”線上培訓專欄,舉辦各類數字領域技能競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
從2021年開始,廣州市人社局大力推進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行動、全民數字技能培訓行動、“網際網路經濟”技能培訓行動等“三大行動”,大規模開展“網際網路+”培訓。
在數字經濟産業集聚的廣州市海珠區,“數字技能”職業技能競賽引來眾多企業積極參與,通過考核的參賽選手可獲得對應工種的職業技能高級證書。目前,海珠區已基本形成職業技能標準開發、培訓示範基地認定、企業技能人才培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為一體的人才培養與評價閉環體系,為數字産業輸送人才超3萬名。
在深圳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圍繞深圳市“20+8”戰略性産業集群而組織開展的新職業、新工種、新技術示範性培訓班已有400余個。該中心培訓部部長俞益飛介紹,為更好地滿足産業所需,培訓課程開發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主導,實時更新。
廣東先行先試推動數字經濟領域“一試兩證”,並逐步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與企業數字技能認證證書互認機制。企業組織一次考試,就可以同時核發人社部門認可的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認證證書,讓職業技能標準評價體系更加適應産業發展需求。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以龍頭企業為牽引,集聚産業內生態企業、院校等,推動企校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共同招生招工、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培訓、共同評價、共同激勵、共同管理,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最後一公里”。目前全省遴選培育首批63條“産教評”技能生態鏈,覆蓋13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吸引了3170家企業、432家院校參與。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壯大數字經濟 拓展就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