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從被發現到被看見 簡牘迎來“最好的時代”

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史稱“鑿空西域”。此後,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地的交通更為暢通,每年使者往返,商旅販賣,絡繹不絕於道。作為連接東西方的紐帶,河西走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簡牘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的第六期,將鏡頭對準了甘肅省敦煌市出土的懸泉漢簡,通過“實地探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的創新表現形式,帶領觀眾一步步探秘漢代郵驛,揭開兩漢絲綢之路的層層面紗。

“顯微鏡”下的絲綢之路

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是中國古代最為普遍的書寫載體。兩千多年前的官府文書主要記錄于簡牘之上,而河西走廊乾燥的自然環境,為簡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自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掘得705枚漢簡起始,甘肅省陸續出土了大量漢代簡牘,其中懸泉置遺址出土有字漢簡23000多枚,涉及外交、郵驛、交通等各方面內容,從細微處探尋數千年前的絲路盛景。

長期以來,“地下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證是學界繼承和發揚的優良治學傳統。《漢書·西域傳》記載了漢代與西域諸國交往的主要內容,但還有很多交往都沒有記載,或者記載非常少,而懸泉漢簡細緻地記載了懸泉置迎送西域諸國使節的資訊,包括這些來客所屬的國家、接待他們的經過和接待標準及負責護送人員情況等等。如簡文“今使者王君將於闐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發祿福,度用庚寅到淵泉”所載,懸泉置曾接待於闐國王1074人的使團,涉及的吃喝用具均從郡縣緊急調度,隨後的簡文還補充了此次接待的折損情況。通過對懸泉漢筒的梳理和研究,一條面貌全新的兩漢絲綢之路展現在世人面前。

得益於大量漢代簡牘的出土,可以將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視野從傳世典籍拓展到更加微觀、具體、真實的史學研究之中,也是學界將研究從歷史場景轉向具體事件的積極有益嘗試。

學術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自2020年“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以來,簡牘學研究持續升溫。從文保單位創新簡牘修復技術,到各地高校加大簡牘學人才培養,大家見證了簡牘學走出“深閨”重煥光彩。而今,隨著《簡牘探中華》的熱播,藏于博物館中的簡牘、書于專業期刊的學術成果,躍然熒幕,得到了更多人的注目。

作為首檔聚焦簡牘的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載體、話題等元素,梳理出藏于字裏行間的無數個中華優秀文化因子,使其活起來,激活它們在新時代的新的生命力。日前播出的第六期節目,在以AIGC技術還原古郵驛的同時,將考古人探尋歷史、解開迷霧的過程展現出來,多重線索層層推進,梳理出一段真實可考的絲路往事。高度凝練的視聽語言,精緻嚴謹的戲劇演繹,使節目兼具內容觀賞性與學術教育性,于無形中拉近觀眾與歷史之間的距離。這對於推動簡牘學“化冷為熱”,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從被發現,到被看見,昔日冷門的簡牘學,已經走出乏人問津的窘境,“飛入尋常百姓家”。期待《簡牘探中華》立足於守正,著眼于創新,呈現更多中華故事,讓簡牘“活”得更生動,“熱”得更持久。(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 鄭炳林)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被發現到被看見 簡牘迎來“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