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ICU深化人文關懷 為患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這是一名被牦牛頂傷的患者,腸道破裂,全身多處受傷,病情很嚴重。”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ICU)內,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王斌當天正好值班。王斌知道這一類病情一點都不能耽擱,便急忙把患者推進了手術室。
“在現代醫療體系中,重症監護室作為救治危重患者的關鍵場所,其醫療服務品質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復效果。”王斌説,“同時,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我們不僅要關注患者的生理治療,更要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文關懷。”
獲得患者對醫療團隊的信任
ICU人文科室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提升醫護人員的人文素養,優化患者關懷措施,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通過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使他們掌握更多的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方法和同理心,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苦,為患者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
被牦牛頂傷的卓仁(化名)在治療了一個星期之後有希望順利轉出ICU。大家正充滿信心時,家屬突然找到醫生,表示要帶著卓仁一塊回家。
對於家屬的意願,科室醫生們很不解。因為在前端治療過程中,已經得知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家庭,情況緊急,所以醫院先行墊付了治療的費用,對患者及時進行了治療,怎麼突然就要回去呢?王斌經過和家屬深入交流才得知,該患者來自偏遠的牧區,現在連飯錢都沒有了。
得知這個消息,科裏的桂喜迎大夫等人自掏腰包,給患者買來了糌粑並給予患者1000元的資助。在這些幫助下,卓仁很快便痊癒出院了。
“在患者關懷方面,ICU人文科室建設注重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我們會力所能及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王斌説,“我們還設置了家屬探視時間,讓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溫暖;開展心理諮詢服務,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和恐懼;組織康復活動,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增強了他們對醫療團隊的信任和滿意度。”
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這兩天她就可以去普通病房了,需要隨時觀察腿部有沒有腫起來,注意活動患者關節……”王斌事無巨細地囑咐著患者家屬。與王斌站在一起的還有年輕藏族醫生卓瑪次仁。王斌交代完後,卓瑪次仁對他們進行翻譯。“怕他們沒聽懂,每天跟患者家屬溝通時我都會帶上卓瑪次仁。”王斌説,“這邊整體的醫患關係很和諧,我們會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權,讓患者能夠參與到自己的治療方案中。”
為及時解決醫患矛盾,防止因誤解或溝通不暢而引發的糾紛,該科室制定了每天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機制,不僅家屬隨時可以來找醫生跟進情況,醫生查完房也會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ICU每年都會收到十幾面錦旗,多年無不良醫德醫風投訴、無醫療投訴。“作為醫務人員,應當及時了解並滿足患者被理解、被重視、被尊重的需求,同時也應掌握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期望。”王斌表示,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於醫務人員調整自己和患者的醫學觀念,也有助於醫患相互正確理解對方,協調關係,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
增強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
29歲的卓瑪次仁是王斌的徒弟,2021年成為一名ICU的醫生。“新醫生來到重症科室,最怕面對突發狀況,自己沒法把握。”卓瑪次仁説,但是在這裡自己從來沒害怕過,哪怕是淩晨兩三點,卓瑪次仁都可以聯繫到師傅王斌。
“醫務人員是醫院科室建設的主體力量,他們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直接關係到科室的整體水準。”王斌説,“我們科室為醫務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學習氛圍,鼓勵他們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升自身能力。”
對此,卓瑪次仁深有感觸。卓瑪次仁跟著王斌以“師帶徒”方式學習兩周後,王斌就指導卓瑪次仁做了開題報告。
“王主任問我對哪些方面感興趣,我在重症時期面臨很多有血栓風險的患者。因此最後跟王主任討論後,我們決定做一個下肢血栓課題研究。”第一次接觸課題報告,讓卓瑪次仁既緊張又激動。
從簡單的回顧性課題研究入手,到篩選患者、建立模版,再到後續的數據收集……王斌手把手地指導卓瑪次仁,還會定期讓卓瑪次仁給科裏進行彙報,科室其他有資歷的醫生也會對卓瑪次仁的報告進行評價和指導。“目前我的課題數據部分已經錄完,現在處在分析階段。”卓瑪次仁説,以前連錄數據都不懂,現在已經掌握了實驗設計的一系列程式,自己也在按照程式開展課題。
如今,卓瑪次仁已經具備了獨立管理患者和查房的能力。“作為年輕醫生,我感覺咱們科室在‘傳幫帶’上做得很好,不管是援藏醫生,還是本地資深醫生,都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技術傳給年輕醫生。”卓瑪次仁説。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醫療服務水準,如引入智慧化醫療設備、開展遠端醫療服務等,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王斌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ICU深化人文關懷 為患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